宋德發編的《從湖湘走向世界——胡良桂與文學理論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是對胡良桂30多年文學研究工作的總結,也標志著他的文學研究正式進入當代學術史的范疇,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
很難將胡良桂歸為哪一方面的專家。當然,胡良桂的最用心處、最用功處應該還是從理論上對文學相關內容作系統的探討。建立在對文學作品廣泛、體貼、精細評讀上的理論探討,是他文學才華與邏輯思辨的最佳結合,也是他創造力的深刻表現。相比深奧艱澀的純理論思辨與演繹,他的理論,是對當代文學創作實踐的總結和升華,對當代文學而言,具有一種切中時弊的中肯與踏實。這無疑會為當代文學發展提供一種理論潛能。
在名家林立的學界,胡良桂擁有自己鮮明的學術個性。編者宋德發將其概括為三點:以建設性為中心的批判性與建設性的統一;以悟證為前提的論證與悟證的統一;以世界性為歸宿的地域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此概括甚為精準,凝練了胡良桂的學術追求、學術眼光與治學思路。而筆者則認為,用“濃郁的政治情懷”,或者“經世情懷”來提煉和描繪胡良桂的學術個性和學術品格,同樣是恰當的。
這或許是湖湘文化心憂天下精神血脈的使然。在胡良桂那里,文學(包括文學研究)是人類精神的結晶,亦是引領人類精神的火把。他希圖以一種剛健向上的文學來建構國民品格、凝聚民族情感。具體而言,他把文學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象征,以催生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文學為己任,夢想歐風美雨中站起一個文化強健的中國。這樣以人格和民族精神為旨歸的文學觀和學術追求貫穿了他研究的始終,既見之于他對長篇小說作宏大全景式的論證與建構,對“文學與先進文化”的全新詮釋與思辨;也見之于他對批評家責任擔當不遣余力的呼吁,對湖南文學的鼎力扶持與大力宣傳。在“為學問而學問”的學院派蔚為主流的學界,這種情懷是胡良桂別有的風采,在這樣的風采中,更見他的氣魄與胸襟。。
胡良桂除了辛勤的閱讀、寫作,還有他對文字和詞章的精益求精。這一點在他旁征博引、談古論今的論文《論文辭修養法》中可深切體會。西風東漸以來,這種講究文法的文人傳統,早已被追求方法科學、理論新穎、視角獨到的多數學者所忽視。而在胡良桂看來,文辭不美,文理不暢,如何能在以文辭見長的文學領域說三道四。作為一位前輩,筆者常見他,為文章結構或某個詞句,反復地向他周邊的年輕人征詢意見,每有所得,便欣喜不已,對年輕人夸贊有加。
文學凝結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真正為文學精神所浸潤的人,必定是懷赤子之心的人。30多年的學術苦旅,讓胡良桂的人生烙上了深深的文學之印。文學是他的全部,是他人生的滋養,也是他人生的界限。
如若當初不選擇書齋生活,胡良桂大可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展一番身手。這樣的人生,相比長期枯寂的書齋生活,毫無疑問會多幾抹色彩、幾番味道。這或許是學術中人回首人生時心底多少都有的人生遺憾。然而書齋生活的另般豐富,那種思接千載,馳騁古往今來之輝煌精神天地的自在與快意,也著實吸引人。在不斷的自我挑戰中,在無終境的思想對話中,人生之翼日趨豐滿壯大,載人精神翱翔。其實,學術之途本無所謂盡頭,探尋無止境,人生亦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