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雄的文藝隨筆集《未名湖畔的青春》將自己從開始涉足文學時的見聞和感想,以及近來對文學的思考都寫入其中,算是20年來各類文藝隨筆的合集。朱家雄坦言,他把這本書當作“有關青春的總結陳詞”,記錄了自己的青春足跡、思想軌跡,也記錄了從初進文壇到深察文壇的各種觀察、感受和思考辨識。
朱家雄的隨筆文字真誠、性情、樸素,也充滿著智慧。他的文字從語調到姿態都放得很低,甚至有些過于虔誠。每一篇文字里都有自己的真實感受,都有自己的獨特理解,都有自己的風格。
《未名湖畔的青春》共5輯,每一輯都很有看點,有的著重故事,有的著重體驗,有的著重思考,有的著重觀點。第一輯“北大校園的風景”,把作者在北大求學時接觸到的名人、先賢和大師做了很好的描述。在他筆下,張岱年、季羨林、魏巍、姚雪垠、謝冕、汪曾祺、莫言、陳建功、劉震云、王朔、西川、汪國真等名家都很有個性、格調,有各自鮮明的文學主張。每一篇格局雖小,但視角各異。把名家的言行記錄下來看似簡單,卻也是一門藝術,朱家雄的文章尤其能抓住最能彰顯名家情懷和藝術見解的話語,進而表現他們的內心,同時還能把他們不同的文學主張闡述出來,這是不容易的。閱讀時,猶如和一位老友在聊天,輕松又舒坦。
年過八旬的謝冕為人隨和,對新詩深有研究,是跟得上時代的“老頑童”。朱家雄很幸運,聽過謝冕講的《新時期文學專題》,且正好聽到他講當代新詩,這是很多寫詩或研究新詩的人很期待的。在隨筆里,朱家雄記錄到,謝冕談到新詩潮、后新詩潮時說:“新的詩人們想為群眾代言,但是群眾不理解他們,把他們視為異端,他們感到孤獨;想代時代發言,但時代視他們為棄兒,他們感到孤獨。”朱家雄把這些富有啟迪的話語記了下來,再通過他的筆傳遞給讀者,對讀者也是很有價值的。
朱家雄寫名人的隨筆里充滿內涵,能讓讀者讀出作者的文學素養——不是真懂文學,是不可能真正抓住要害和問題的。讀罷《我認識名人,名人不認識我》《我瞳孔中的名人》和《迎面而來,叫你目不轉睛》這幾篇作品,好像自己也去北大聽了無數次講座,似乎自己也走到了名家身邊,接受了他們的教誨和熏染。
第二輯“成長路上的感悟”和第三輯“以夢為馬的旅程”也不乏精彩。第二輯里的隨筆文字都關乎成長,是自我青春的敘述和感嘆,我很喜歡《理想和現實》和《我曾在三閭大學讀書》這兩篇。可以看出,朱家雄有青春、有理想,對生活、對世界都有自己的思索,他一直在不斷求新求變,雖然生存環境并不盡如人意,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有人格操守,有正確的價值信念。讀他的隨筆,如讀他的小說,內斂之厚,可敬可佩。
第三輯里的每一篇都耐讀。在《文學:并不悲壯的堅守》《年輕作家莫浮躁》《為誰寫·寫什么·怎么寫》和《缺乏經典的當代文學》中,朱家雄對文學創作的理解不是隔靴搔癢,而是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這些隨筆有文論性質,展示了他對文學的深度思考和對文藝理論的探索。
第四輯《詩歌與青春同在》、第五輯《漫卷書香的光陰》和第六輯《兩代新銳的崛起》,書寫了朱家雄的閱讀和寫作之樂,同時也顯示了他的文學功力、他對詩歌世界的鐘愛。我很欣賞他對“70后”、“80后”的比較與辨析。朱家雄的隨筆里有很多來自寫作的可貴經驗和感悟。他的觀點中肯、犀利,但他的態度是溫和友善的。如在《詩人的道路》里,他說:“一個真正的詩人,應該拒絕晦澀,拒絕游戲。詩到晦澀是故弄玄虛,詩到游戲是自暴自棄。”“最優秀的詩作應該是震撼人心的,指向深切痛徹的情感,指向普遍而獨特、幽深的體驗,指向一個時代最本質的歡樂與痛苦。”這些都不愧為一個優秀詩人、評論家的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