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天,在中國劇院連續3場的舞蹈決賽,可以說是全軍舞者的一大盛事。歷經層層選拔和不斷完善,10余個單位的16支單、雙、三人舞和25支群舞競相登場,可謂群賢畢至,異彩紛呈。
拋開對舞蹈類型的既有界定,現代舞的誕生宣示了回歸大地般的自由奔放,而軍營嚴謹細致、剛硬筆直的審美追求,似乎是與現代舞肢體手足的掙脫束縛截然對立的,然而軍旅舞蹈卻是水到渠成的一種天作之合。縱觀中國舞蹈史,武舞結合,春秋時期的“軍儺”則為濫觴,武為舞之本,舞為武之華,以舞促武,古已有之。新中國成立后的舞蹈作品對每個時代軍人形象的定格是不同的。如果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彰顯了軍人之勇,80年代抒發了軍人之情,90年代是時代性、思想性、藝術性高度結合,到新世紀新千年后,則更追求軍人之勢——帥氣、大氣、霸氣。
在全軍加快新軍事變革之際,建軍要務立足于“能打仗、打勝仗”,軍旅舞蹈的選材切入點勢必以軍營為主,展現不同層面的軍旅生活,試圖挖掘當代軍人豐富的內心和高尚的情操,力求塑造多姿多彩的軍人形象,讓觀眾在威武陽剛、充滿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中,感受新時代軍人忠心赤膽的愛國情懷、勇敢無畏的戰斗精神、衛國戍邊的奉獻精神。
視野開闊與細節拿捏
訓練場是最適宜呈現的舞臺,可以看到《雪練》中野戰軍的冬練三九苦戰嚴寒,《練射擊》在枯燥的三點一線瞄準中苦中作樂,《超越》中舞美與聲光電特效打造的信息化尖兵,《魔鬼日》《訓練日》則將單兵的體能和技巧變成了電子游戲般的過關斬將,《步調一致》簡潔的隊列動作延續著《走跑跳》的律動。這一類作品用肢體的力度來張揚著形式感、儀式感,炫耀一種斯巴達式的殘酷,在若干個體達到極限后,再浴火重生,攜手挺進。
比較出挑的是群舞《黎明前到達》,把舞臺推進到執行營救任務的海外維和部隊中,無論是幾個角色的造型還是動作設計都更加鮮明。尤其是不慎踩到地雷、甘為戰友犧牲等情景設計,敢于直面當代軍人的生死考驗,使作品較之其他同類題材有了超強的緊迫感和現實感。
海軍、空軍和二炮的團隊占有軍兵種的題材優勢,無論是《深潛深潛》營造的潛艇空間甚或聲吶探測、無線電靜默;還是《一起飛》用人體模擬戰機起落,教員帶教放飛“雛鷹”,繪出一幅藍天大寫意;還是《發射場上的女兵》專注于精確到秒的發射推助動作的循環往復,都呈現出大局中的細膩、熟悉中的陌生、平凡中的不凡。
技巧綻放與道具妙用
如果說群舞的可看性在于隊形編排和情景堆疊,那么單、雙、三人舞則側重突顯舞者的扎實功底。《一起飛》《守護希望》《我是一個兵》《訓練日》《兵——作品一號》《掰腕子》《火箭兵的夢》等等,無不是將肢體語匯發揮得淋漓盡致,宜動宜靜,亦莊亦諧,且柔且剛,在取材選點上亦見匠心。
《守護希望》和《夫妻哨》都將目光對準了邊海防最艱苦也最真實的一個“點”,自編自演的年輕舞者將對家國的情感作出了自己的詮釋。《從這里出發》中女兵的背包搭建了千丘萬壑,也搭建了初生牛犢的自信。《深潛深潛》中的四個金屬圈勾勒出潛艇內部的逼仄,也放大了水下部隊的孤寂和堅忍。《我的那片云》用7個氦氣球具象成的云朵,寄托了飛行員妻子的無限情思。將雜技糅入舞蹈已不鮮見,《獵鷹十三行動》的三人小組便借用繩索表現直升機速降的情景。《我的連長我的連》紅旗漫卷,是對黨指揮槍的軍魂發出無聲的宣誓。《同齡人》的一把沖鋒號勾連起對戰斗精神的傳承,《壯志凌云》的一架模型機象征勤懇的崗位練兵。《緊握手中槍》的一桿步槍是對衛國之戰的浴血堅持。《火箭兵的夢》的一張行軍床充分抒發了堅守與憧憬,道具的巧用堪稱點睛之筆。
審美多元與博采眾長
在當代舞的主基調外,亦有民族民間舞增添砝碼。和平年代里,藏族老阿媽自發《在路上》為高原邊防將士背送飯菜,也有孤寡老人在《除夕夜》享受軍校生們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安慰,一向嚴苛的《練射擊》加入了輕松的花鼓燈元素,而《戍邊的鷹》將蒙古族舞中的展翅雄鷹來擬代英武的邊防將士。《我的長發》展示了西部少女的愛美情懷,《羌繡女》添加抖空竹技藝的運用,《戴天頭》以濃烈的喜悅利落地完成了藏族姑娘的成人禮,而《阿爸送我去當兵》的鍋莊舞步跳踏出的報國之志,在征兵的季節有了更加鮮明的指向。當代軍旅舞蹈的審美趨于多元化。創編者兼容并蓄,各種嘗試、拓展和探路,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一舞劍器動四方。經典的藝術作品永遠是需要反復推敲、千錘百煉的。軍旅舞蹈有著凝聚軍心士氣、激發戰斗精神的獨特功能作用,需要鮮明深刻的主題立意,而非太過抽象的沉吟慨嘆。如何發乎情、言于志,避免漂亮有力肢體下靈魂的蒼白,如何用先鋒性的舞蹈去生動反映強軍興軍的火熱實踐,解決好這一課題,當代軍旅舞蹈必將攀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