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簡稱“少京賽”)在戲曲頻道播出了總決賽最后一場,這場直播,引發了相當范圍的關注,收視率0.4067和收視份額1.1694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表明,全國大約有一億電視觀眾,收看過這場比賽。而1000多名少年兒童報名參賽,180名選手進入22場決賽角逐,不禁又讓我們看到了少年兒童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民族藝術上的巨大熱情。同時,作為暑期檔的賽事節目,“少京賽”能在眾多歌唱選秀類型節目的扎堆中突圍,也顯示出自己的鮮明特色和收視魅力。傳統藝術借助電視媒體能產生強大聲勢,它悄然改變著傳統藝術的傳播方式,同時,還讓我們看到了電視戲曲在不斷創新基礎上贏得廣泛關注的可能性。
京劇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在少年兒童群體中,有那么一群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京劇 “未來之星”,他們的堅持,很可能是支撐京劇及戲曲發展的核心力量。這次少年兒童京劇人才的集體亮相,在讓筆者對選手們的表現大為驚詫的同時,也思索起與京劇傳承發展相關的話題。
首先,少兒對京劇的癡迷喜愛,是戲曲藝術良性發展的動力。盡管包括京劇在內的眾多劇種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存在諸多困境,尤其人才一度出現青黃不接,但能及早從青少年興趣培養入手,有了人才儲備,可望較好恢復活力生機。這次“少京賽”的選手參加并非少兒戲迷的全部,一定層次上顯示了京劇人才基礎狀況的復蘇。這種局面的改善,相當程度上得益于近年來政府對京劇藝術的大力扶持,也是“京劇進校園”活動的成績檢閱。在天津、廣州、深圳、北京等城市,由于“京劇進校園”活動的大力普及與推動,涌現出了一大批“京劇娃娃”,培養了京劇人才和觀眾的寶貴梯隊。此外,社會輿論與媒體宣傳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此次“少京賽”平臺上,許多選手就是因為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常年播出的節目吸引才迷上京劇。而此次“少京賽”引發的廣泛反響和高收視率,可以想象,又能吸引更多的少年兒童進入到愛戲、迷戲甚至學戲的隊伍中來,其推廣效應不言而喻。
其次,重視現代傳媒對戲曲等傳統藝術的傳播和弘揚。電影、電視作為新興的傳播媒介,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使戲曲藝術的傳播方式完全有別于傳統。特別是電視,已經成為京劇等戲曲劇種傳播最為重要的途徑之一。近30年來,中央電視臺以及各省市電視臺制作播出了大量電視戲曲節目,如1990年代的黃梅戲電視劇、各種戲曲電視大賽等,2001年央視成立全國第一家專業戲曲頻道,成為戲曲傳播的主要平臺。戲曲頻道播出的各個欄目及錄播、直播節目,高效而大范圍地傳播戲曲作品,《空中劇院》《九州大戲臺》《跟我學》等都成為觀眾收看和了解戲曲的品牌欄目。除了央視,東方電視臺依托數字電視平臺創辦的“七彩戲劇”頻道,河南電視臺的“梨園頻道”,也都是有穩定收視群的專業戲曲頻道。其中,東方衛視制作播出的《非常有戲》以影視明星學戲曲為切入點,曾掀起一股收視熱潮;安徽衛視的《相約花戲樓》、陜西衛視的《秦之聲》、河南衛視的《梨園春》都是名牌欄目,在社會反響和收視方面取得過不錯的成績。如何運用好電視平臺和現代電視手段,更好地宣傳和推廣全國眾多戲曲劇種、促進人才成長,值得戲曲界和電視戲曲從業人員認真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少京賽”,有了區別于以往戲曲大賽的創新手段和電視功能,尤其是專家的現場點評對普及京劇文化起到了點撥作用,使得賽事更具可看性。在此之前,央視戲曲頻道就舉辦過“全國京劇青年演員電視大賽”、“梅蘭芳京劇大賽”、“學生京劇電視大賽”等一系列影響較大的京劇賽事,與這些大賽有所區別的是,“少京賽”部分借鑒了當下電視節目的時尚手段,比如直播分第一現場和第二現場,選手們上臺前和表演結束下臺后,第二現場主持人對選手及其家長與指導老師進行采訪,充分展現小選手們的個性,還原他們日常的生活細節;比賽現場設置了按燈投票的環節,大眾評審團、媒體評審團和專業評審團都有表達自己態度的權力;決賽第二輪評委們、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會挑選選手進入自己的訓練營,進行4天的專業培訓,系統地教授京劇表演程式、技巧,再參加總決賽等等,這些手段顯然讓人看到當前各類電視娛樂節目樣式的投射。正如“少京賽”執行總導演錢皓認為的,節目形態的時尚化,是為了把那些普通大眾甚至是原本不愛好戲曲的人引進門,培養更多欣賞者,用一種大眾化的形式去呈現,提高節目的可看性。實際上,也正是在追求可看性的過程中,大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普及了京劇知識,傳播了京劇文化,這是以往在劇場觀演中很難體驗到的。
再次,電視戲曲節目的形態可以更多樣化、時尚化,以期更大程度地吸引各類觀眾。在很大程度上,戲曲頻道的固有收視群以戲迷為主,但電視戲曲傳播平臺的特性注定它有吸引更廣泛觀眾介入的使命,如何讓更多非戲迷觀眾收看戲曲節目、了解戲曲藝術,是電視戲曲節目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的動力。事實上,電視戲曲節目一直進行著這方面的嘗試和努力,安徽衛視的《相約花戲樓》、東方衛視的《非常有戲》一度是以充滿活力的綜藝節目態勢激發戲曲的可看性與普及性;央視戲曲頻道有眾多欄目,在收視率考評的刺激下,也在進行各種變化,例如《過把癮》《青春戲苑》《梨園闖關我掛帥》等,都在汲取和借鑒各類電視節目的優秀所長,用以豐富電視戲曲的形態樣式,吸引更多關注。以戲曲賽事而論,央視戲曲頻道也做了許多大膽有益的嘗試,例如,2006年發端的《越女爭鋒——越劇青年演員電視挑戰賽》,在賽制設計上有別于傳統,引入了流行元素,播出后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在贏得很高收視率的同時,也為越劇界推出了一批有觀眾緣的青年演員;2008年推出的《尋找七仙女——黃梅戲青年演員電視挑戰賽》、2012年推出的《一戰成功——豫劇青年演員電視挑戰賽》等節目,都為各劇種青年演員的成功亮相提供了優質平臺。2013年初推出的《美猴王爭霸賽》則是將戲曲元素與綜藝形態滲透結合的一次大膽嘗試創新。
可以說,“少京賽”是電視戲曲在自身不斷創新背景下一次成功的亮相,它表明,在娛樂節目熱鬧一時的屏幕上,觀眾對富有文化內涵節目的強烈需求,傳統戲曲和民族文化借助電視媒體的不斷探索,可能會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