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民族文學》已經有了漢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和朝鮮文6種版本,這是了不起的創舉。辦一本雜志已經很難,辦6本雜志的艱難可想而知。
在我心目中,《民族文學》擁有三重角色。
一、交流平臺。《民族文學》已成為國內各民族文學交流、互動的最有效的平臺。《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字版的出版發行,改變了原來的單向度的交流,形成了以漢文為中介的多民族文字的多向度翻譯,大大促進了各民族文學間的“親密接觸”。這是意義非凡的大事。
二、推介陣地。《民族文學》也正在成為少數民族母語文學面向主流文壇的最重要的推介陣地。《民族文學》自誕生之日起,一直致力于母語文學的推介。近年來推介力度明顯加強,與母語創作建立了穩固而廣泛的聯系,增強了時效性、常態性和前瞻性,使各民族的母語文學時刻與主流文壇遙相呼應,這個發展趨勢讓人歡欣鼓舞。
三、學習窗口。《民族文學》也正在成為各民族文學了解國內文壇和世界文學動態的有效窗口。“名家新作”、“世界眼光”等欄目的設立,大大加強了雜志的前沿性和國際視野。
近年來,《民族文學》以其獨具的魅力,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吸引著各民族作家、文學愛好者的眼球,在中國文學百花叢中爭奇斗妍。我覺得,這與《民族文學》準確的定位、鮮明的特色和開放兼容的姿態不無關系。
我認為,《民族文學》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定位準確。“民族風格、中華氣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懷”這樣的定位,既突出了民族個性,也彰顯了中國特色,既顯示了開放的視野,也親近了廣大的讀者。它以這樣的定位,在國內浩如煙海的刊物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顯著位置。二是特點鮮明。《民族文學》是名副其實的民族文學。它從內容到形式,從經驗到語言,從文化到審美,均帶著鮮明而豐富的民族性。它是獨特的、新鮮的、不可替代的。三是開放兼容。《民族文學》是開放的,它向國內文學開放,也向世界文學開放,時刻關注著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動向;《民族文學》是兼容的,它既刊登國內56個民族的文學精品,也向各民族人民評介世界文壇的經典力作。
我個人覺得,《民族文學》還體現了一種行動精神:在中國文學的各種重大活動中能看到《民族文學》的身影;在國內的各種評獎中能常常看到《民族文學》的身影;在不斷舉辦的各類改稿班、培訓班、創作會議中,能感受到這種精神;在全國各地建立的創作基地、舉行的各種創研、采風活動中體現著這種精神。這種行動精神,感染了各民族作家,特別是母語作家的創作熱情,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潛力;這種行動精神,促進了各民族作家的交流、理解和互動;這種行動精神,也大大提高了社會各界對民族文學的關注力度和支持力度。
我尤其關注《民族文學》蒙古文版。《民族文學》蒙古文版上的很多作品,讓我感受到了崇高的品質,如虔誠、博愛和豁達。這些作品正在為中國文學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品質、新的生長點。經過幾年的發展,《民族文學》蒙古文版已成為國內各民族文學交流、互動的十分有效的平臺,成為推介少數民族母語文學的重要陣地,成為蒙古族作家了解國內各民族文學和世界文學動態的獨特窗口。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努力,《民族文學》蒙古文版正在成為有特色、有高度、有內涵的優秀的蒙古文期刊。在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條件下,能創辦這樣一本全國性的、高質量的蒙古文文學雜志,確實是了不起的成就。
我覺得《民族文學》蒙古文版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鞏固和提高現有的成績,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創建品牌。同時,要擴大影響力,面向各民族普通讀者。目前《民族文學》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作家和專家層面上,對普通讀者的影響力還不夠,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發行量,爭取更多的基層讀者。要加大新人推介力度,找準新的文學增長點。要加強文學評論力度。要進一步提高翻譯質量。要繼續發揚行動精神,帶動蒙古族和各民族作家積極深入生活,激發創作熱情,充分挖掘創造潛力,更有力地推動蒙古族和各民族文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