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話西游》《赤壁》《武林外傳》等等解構題材的古裝影視作品紅極一時,龔琳娜的《忐忑》被奉為神曲,屌絲文化一夜之間開始盛行的時候,你會覺得,后現代主義再也不是一個離我們很遙遠的概念。它作為一種觀念或者思潮,甚至生活方式,已經在當下中國社會的多個層面深入人心。
2012年下半年,韓國歌手樸載相《江南Style》的流行,是后現代主義的一次全球性普及和狂歡。每當《江南Style》的旋律響起,年輕的中國歌迷也會翩翩起舞。但這并不意味著后現代主義藝術在中國已經暢行無阻。恰恰相反,在國內,很多有后現代特征的作品問世之初,都是一波三折,甚至受到冷落和責難。即便是中國后現代主義藝術的早期代表作、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游》剛剛上映,在內地也是票房慘淡,觀眾評價“太離譜”,“太吵太鬧”,電影公司將它列為“不被看好的電影”。直到將近兩年后,影片受到眾多高校學子的追捧,逐步發酵,才慢慢引起關注和重視。
社會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對后現代主義藝術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當下中國正處在一個文化觀念多元混雜的時代,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到后現代文化,分別占有不同份額的市場,但傳統的文化觀念還是主流。任何社會,除了受大眾歡迎的主流文化,還會有不適應時代發展、逐步被邊緣化的文化,也會有走在時代前列、先鋒的、超前的文化。在這種多元文化觀念并存的背景下,各種文化觀念的碰撞和交鋒也就不可避免。后現代主義藝術面臨多重文化觀念的沖擊和挑戰就可想而知了。
同時,后現代文化是一種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寬容各種不同的標準。正是這個原因,后現代主義藝術內部分支流派眾多,各種思潮雜蕪,沒有一致認同的理論體系和評價體系。在普通受眾對后現代主義藝術還是一知半解,甚至一頭霧水的時候,一部后現代風格的文藝作品問世,很容易受到各種觀點的牽制和左右,一些觀點被放大,對作品的傳播會產生致命的影響,讓這些后現代主義藝術作品的命運充滿了不可預知性。
回顧近一年的文化市場,在層出不窮的文化熱點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少案例,這些后現代風格的文藝作品,不是在唾沫中成功,就是在唾沫中消亡。比如徐錚導演的電影《泰囧》,比如龔琳娜的歌曲《金箍棒》。《泰囧》上映之初,包括低俗之類的種種負面評價不絕于耳,但本身所具備的充分的消費文化元素,借助成功的市場營銷,加之網絡的推波助瀾,《泰囧》的票房節節攀升,最終超過了11億,創造了內地電影累計票房和累計觀影人數的新記錄。一俊遮百丑,《泰囧》成功了。
而另一備受爭議的后現代主義作品,龔琳娜的《金箍棒》就沒有這么好的運氣了。《金箍棒》一面世,《敢問路在何方》的曲作者許鏡清就忍不住了,痛批龔琳娜的作品“低下惡劣”。網絡上更是噓聲一片,罵聲此起彼伏。這樣的受眾回應讓龔琳娜措手不及。在此一年前,她的《忐忑》一面世,就受到熱捧,影響波及兩岸三地,甚至全球華人圈,被奉為“神曲”。一年后,她以同樣的路數創作的新曲《金箍棒》卻被歸類于“低下惡劣”了。相隔一年,風格類似的兩首歌曲,受眾的評價卻如此迥異,原因何在?這也是包括后現代主義文藝作品的創作者在內的很多人苦苦尋找答案的問題。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這首“低下惡劣”的歌曲。沒有完整的歌詞是《金箍棒》《忐忑》共同的特點。兩首歌曲,都是通過音樂的節奏、簡單的歌詞和形體語言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帶有很強的實驗性質,先鋒味十足。為了烘托孫悟空得意、起伏的內心世界,龔琳娜干脆將自己和所有的樂隊成員都當成了演員,在舞臺上載歌載舞。她自己也頭插雉雞翎,畫上金色臉譜,裝扮成女版孫悟空。此外,觀音菩薩打揚琴,女版豬八戒拉手風琴,沙和尚拉大提琴,牛魔王和鐵扇公主敲鼓,哪吒吹笙,嫦娥拉二胡……龔琳娜的德國丈夫老鑼也客串了一把唐僧,出場唱了幾句“Only you……”場面歡快熱烈,無厘頭十足。網友戲稱這是“神的組合”。《金箍棒》解構了《西游記》,又在電影《大話西游》里尋找靈感,整部作品有些像歌曲,又有些像歌舞劇,更有些像小品。《金箍棒》顯得另類,和傳統歌曲格格不入。它比《忐忑》走得更遠。那些對后現代主義藝術不甚了解,或者全然不知的受眾,還能將信將疑地“欣賞”“神曲”《忐忑》,而《金箍棒》這場在他們看來不知所云、鬧哄哄的演出則讓他們完全不能接受。
受眾為何對《金箍棒》的評價如此負面?龔琳娜自己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金箍棒》是以《西游記》為背景創作的,“孫悟空這個形象,太經典深刻了。突然出來一個如此顛覆的作品,大家很自然就會產生抵觸的心理”。龔琳娜也意識到,以娛樂、戲謔的方式解構經典,是存在巨大風險的。《忐忑》和《金箍棒》就是兩塊試金石,它們測試出普通受眾對于解構經典的認可程度,適當地解構創新,顯然要比過度解構經典、娛樂經典更受歡迎一些。
《金箍棒》其實就是一種音樂上的實驗,這種音樂受眾喜歡或者不喜歡,都可以理解,即使網上罵聲一片,也無需大驚小怪。在一個文化觀念多元化發展的時代,每種音樂都有受眾。比如《金箍棒》,大家都在討伐的時候,電視連續劇《西游記》里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就表現出了對它的喜愛。
20多年過去了,后現代主義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并不是很成熟,雖然有《大話西游》《泰囧》等等成功的案例,但它們依然經常被曲解,或者誤解。我們不妨在此對中國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審美表達所呈現出來的基本特征做個梳理,這也有助于真正理解后現代主義的精神實質。有學者將它的特征在三個層面進行了歸納。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對大眾欣賞口味與俗文化表現出熱衷的態度,并淡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如將高雅主題用低俗語言表達,或者將低俗主題以高雅的形式反映等等,以此顯示大雅與大俗相通,這被認為是一種“解構”行為,是后現代主義藝術的重要標志之一。后現代主義藝術家認為,藝術不應該端著架子,高高在上,可以唱簡單動人的民歌小調,也可以唱大歌劇,只是不同形式而已,沒有高下之分。后現代主義藝術并不強調作品的深度,作品無需高深莫測,也無需嚴肅刻板。第二個特征:在藝術表達層面表現出折衷主義的傾向,不拒絕,甚至鼓勵不同風格、不同類型藝術手法之間的混合,以形成文體的雜糅。第三個特征:為了應對現代主義的文化枯竭,后現代主義的表達,傾向于淡化對文藝原創性的強調,轉而對解構、戲仿、拼貼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趣,以尋求原始文本的新意。
后現代主義的無中心意識和多元價值取向,又使人們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會理想、國家前途、傳統道德、人生價值等等,人的思想得到徹底解放,對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同時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評判價值的標準不再明確或者全然模糊。
后現代主義呈現出的這些特征,與后工業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和精神壓力等等非物質形式的壓力增大,社會關系紛繁復雜等等時代背景相關。了解了后現代主義藝術的這些特征和背景,就不難理解它所面臨的多重困境。
后現代主義藝術是后工業社會的產物,作為近些年出現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現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在當下中國,對待它的態度是否到了寬容的地步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后現代風格的文藝作品問世,都會遭受低俗、淺薄等等負面的評價,以及沒有社會責任、沒有歷史使命感,作品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出不了經典之作等等責難。
后現代主義藝術還有另外一個生存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他們的處境則相對寬松自由。后現代主義降低了文學和藝術的門檻,這就讓更多人參與到“藝術”創作中來。與20多年前相比,中國的社會語境和意識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年輕一代無論是在知識結構還是在視野上,都不可同日而語。此時,傳統的文藝作品已經無法適合這一代人的口味,他們從模仿西方的文藝作品開始,自娛自樂,網絡的普及又讓這些“作品”的傳播成為可能。于是就有了模仿后街男孩的“后舍男生”走紅網絡。這期間,許多網絡歌手聲名鵲起,自2004年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一夜爆紅之后,又走出了龐龍、香香、鳳凰傳奇等等網絡歌手;網絡文學的創作則更早一些,從早期的榕樹下、天涯社區,到后來的起點中文網、幻劍書盟、晉江文學城等等,早期的網絡寫手如郭敬明、韓寒等等也早已成名成家。近兩年微電影的流行,也是一種新興的后現代主義藝術形式。
網絡上創作和傳播的文藝作品,一般都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群體里流行,比如文學網站,創作的是網絡寫手,閱讀的是網絡讀者,這是一個密閉的空間,傳統讀者很少光顧這里。創作者的影響如果超越了網站和所在的“圈子”,各種各樣的評價便會泥沙俱下,讓人難以抵擋。2012年“韓寒代寫案”的論爭就是例證,這次論爭甚至成了當年的公共文化事件。事件起先圍繞韓寒是否是由人代寫文章、包裝成名展開的,后來話題迅速轉移,最后演變成了“韓粉”和“韓黑”的大對決,一些國內知名的作家、學者以及社會名人也牽扯其中,場面蔚為大觀。由于韓寒的成長和高漲的人氣,傳統的眼光已經不愿將他當成網絡作家了,對他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須寫出有深度的作品,必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幸好是現在提出這樣的要求,如果在他剛剛出道的時候,這些要求撲面而來,也許就沒有現在的作家韓寒了,只有大學生韓寒,或者公司職員韓寒。
當下中國,后現代主義藝術家絕大部分都不屬于體制內的“國家干部”,他們直接面向市場,創作的是文化消費品,市場是他們的衣食父母,迎合市場也在情理之中。中國還有大量體制內的文藝院團,他們在弘揚主旋律、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體制內體制外兩大塊,形成了自然的分工。在這種分工格局下,應該給那些具有先鋒精神的新一代文藝工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多一些空間,多一些寬容。既然有經典的傳世之作,就應該有流行的文藝作品。如果以傳世之作、作品深度、高雅等等標準苛求這些文藝工作者,那么中國永遠也不可能出現《江南Style》這樣具有全球影響的流行文藝作品了。
筆者無意在此為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及其作品辯白。他們所面臨的困境,與中國當前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文化觀念有關,也與他們自身存在的眾多問題和局限有關。對于受眾的各種議論,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們應該將其視為忠告。當下流行的很多后現代風格的藝術作品,都存在著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和深刻的矛盾。學界普遍認識到的問題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后現代主義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一向被認為崇高和高雅的藝術因此打上了商品經濟的印記。后現代藝術對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的沖擊,也導致了崇高和理想的衰落。如果后現代主義藝術的這股風潮占據文化市場的主導,難免會導致文化生態失衡和大眾文化素養的低俗化。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創作,如果沒有自律,沒有底線,淺顯滑向淺薄,通俗滑向爛俗,這樣的藝術將沒有出路,同時也會貽害無窮,產生的負面影響將是深遠的。
其次,后現代主義的“復制性”導致“快餐文化”泛濫。無節制地解構、戲仿,使千錘百煉的文化精品的出現變得幾乎沒有可能。近些年,架空穿越題材的作品泛濫成災,他們日復一日地為受眾提供各種大同小異的流行文化產品,如同滿街的快餐,廉價而暢銷,批判熱情、現實精神、創造動力都消失殆盡。這樣的文化市場如同飲鴆止渴,終究會讓各個層面的受眾感到厭倦。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思潮,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不走尋常路”,打上了反傳統、反崇高的烙印。它與傳統倫理道德和傳統文化觀念發生決裂,與流行文化結合之時,也被賦予了消費文化的功能。而過度“消費”、娛樂至死的傾向恰恰成了后現代主義藝術受到詬病的原因之一。
中國正處在與社會轉型期相對應的文化轉型期。只有充分尊重各種文化類型的差異性,各類型文化崇尚創新、自律,健康、可持續發展,才能保持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態平衡,保持中國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后現代主義藝術更應該逐步提升作品的藝術水準和精神高度,克服自身的先天不足,才能走向主流,也才能真正走出無法把握自身命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