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報告文學總是要唱出時代的大聲音、畫出廣大人民的大境界,舍此,則似乎寡淡卑微,可有可無。我國報告文學發展走過的道路就證明了這一點。傅寧軍是個燃燒著社會生活激情的報告文學作家,他的寫作視野向來很開闊,縱觀他的創作我們發現,他的筆觸延展很廣,從名人成長、國家大事,到當代建設、人生歷練,不僅涉及,而且還結有不少碩果。近年他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關注點是大學生群體,在完成《大學生村官》的寫作之后,他聚焦大學生從軍這一題材,不單顯示了他對社會生活發展的特有敏感,而且也反映了他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這部《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華藝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的寫作有幾個重要的立足點、出發點,其中之一便是對國際風云變幻和大國軍隊建設的洞察,他把這種洞察與近年部隊現代化建設的新進展、新趨勢結合起來。國防建設為國之大事,國防要上去靠的是人才,是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培養大批知識素養、思想素養與心理素養等方面均過硬的人才隊伍,地方需要,部隊更需要。《淬火青春》所譜寫的篇章正是當代我軍建設一個極富特色的鮮明側面。
視野決定寫法,寫法體現眼光,在對筆下人物進行把握的時候,他沒有在精英薈萃的大單位、大部門里討素材,而是“在那些曾經視大學生為‘稀有資源’的基層單位,尋找大學生進入的方式和成長的甘苦”,他在大學生歷練的連隊、班排里找尋與掃描那些典型人物,寫他們如何適應新的生活,觀察他們如何融入沸騰嚴謹的軍營。作者更把其中的曲折作為描寫的重要組成部分,寫經歷了種種艱辛,“一批人通過了考驗,另一批人不一定,一批人脫穎而出,另一批人可能敗下陣來”,從上世紀80年代到當今,30多年來,軍人成長的主客觀環境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軍人的成長已經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傅寧軍總是試圖以大量生動的實例給人們提供多樣化的令人信服的例證,當然,從這些例證里看到了時代的變遷,看到了部隊現代化邁出的可喜步伐。
人是文學的中心,人的成長成為文學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富于魅力的最重要因素,而這因素往往是別的因素無法取代的。比如,“遠行為了靠近”,在這富于詩意的標題之下,作家選取了牛延坤、席艷紅,張占省、李曉明兩對夫婦的傳奇經歷,反映勞燕分飛的小夫妻在國防戰線上經歷的痛苦與歡樂,歌頌了普通女性情操品格的偉大。而在“兩顆并肩的樹”、“給他一個后方”、“我家就是兵站”等章節里,圍繞著大學生從軍路上遇到的普遍問題,比如在青春成長、愛情選擇、家庭生活等現實面前,年輕女性們的抉擇與豪情,“部隊最基層需要大學生,然而需要的同時又有現實的無奈。或者軍人放棄愛情,成全女友遠走高飛;或者愛人放棄工作,安心做一個全職家屬。大學生軍人的愛情,時常經受一番曲折,呈現出難以取舍的嚴酷。”作家深入這些事例,藝術地探求、挖掘、展示了人性的美、人性的豐富與光輝。
作為一部成功的報告文學,往往能夠不單提供確鑿的事實、生動的形象,也應對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有所觀照,對社會中的人有所啟示。《淬火青春》給我們提供的不僅是一個特殊群體的奮斗史、進取史、成長史,而是昭示我們,在世界軍事大變革的條件下,不僅我們軍隊建設的體制機制、目標任務要適應,更重要的是,作為青年一代,無論是信仰追求,還是思想情感、知識本領,都需要有所準備、有所應對。每個時代總是把最沉重的責任、最光榮的使命賦于那些最杰出、行動能力最強的人,走入軍旅的大學生就是負有這些責任與使命的人,無論時代風云如何變化,將國家安危系于一身的軍隊、將國家未來擔在身上的大學生都任重道遠。而在一個國際環境日益復雜的時代里,無論哪個階層都需要思考自己與國家利益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支持國防、支持從軍的大學生同樣是每個普通公民的責任,傅寧軍的《淬火青春》的巨大價值也表現在這里。(梁鴻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