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上實現中國文化夢想
還有相當長的時間和艱難的歷程
2012年11月29日上午,在國家博物館當天向公眾開放之前,習近平總書記與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到國博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史無前例的沒有影響到公眾參觀,也沒有影響到天安門地區的公眾出行。沒有紅地毯,沒有迎送。他們第一次集體亮相在被稱為“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的國家博物館,出人預料,“體現了文化情懷和對歷史的尊重”,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習總書記對國家博物館部分干部和研究人員所作的即興講話,平實而深刻,簡練而豐富,引人深思,催人奮進。他對于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論述,對于“中國夢”的憧憬,更是描繪了一幅美麗中國未來的藍圖。正因為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有了國家博物館如今近20萬平米建筑面積這一世界第一大館的地位,才有了能夠全貌展現1840年以來“復興之路”這樣一個大型的基本陳列。也可以這么說,國家博物館的昨天和今天就是見證中華民族復興歷史的縮影。
回想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的歷程,從蔡元培倡議、魯迅勘選館址的國子監,到故宮的午門,再到立身于天安門廣場,國家博物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無不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不見證了博物館人的“中國夢”。毫無疑問,博物館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窗口,也是一個國家的實力表征,因此,在復興之路上把國家博物館建設得更好,就是建設文化強國這一美好明天的具體指向,顯然,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歷史使命。在當代復雜的文化現實之中,我們的中國文化夢是希望在這樣一個國家殿堂中,既有一流的多樣化展陳和周到的服務,使之更好地成為公眾進行終生教育的第二課堂,使之成為公眾文化休閑的重要場所;還應該有一流的公眾素養和全民呵護,在我們的展廳中,護欄一天比一天少,大家能夠以敬畏之心自覺維護文化和藝術品的尊嚴;再沒有中學生提議到免費開放的國家博物館去打牌,再也沒有人提出“國博為什么不能打牌”的問題。在這個全民能夠接受終生教育的第二課堂中,不僅能夠用無數的文物和藝術品傳承五千年的文明,接續文脈,還希望這個國家殿堂能夠通過古今中外的文化積累為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現實服務,社會能夠尊重博物館的價值觀,尊重博物館的規律去寬容文化的多樣性和博物的豐富性,通過引進國外不同類型的展覽,以彌補我們的藝術設計和制造業方面的不足,以及文化上的欠缺,催生和促進中國品牌的產生并走向世界。在這個公眾文化休閑的最佳場所中,人們對于博物館的依賴會越來越成為一種文化自覺,人們會把一生的走向鎖定在通往博物館的路途之中,會把一生的重要記憶和博物館聯系在一起。當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需要中國有無數的規模大小不等、專業和方向各不相同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中的佼佼者代表國家和所在的城市,共同營造文化中國的盛景。
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的文化國庫,在140萬件藏品的基礎上還將繼續擴大收藏,其中“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的全部作品將入藏國博,成為反映21世紀中國美術創作成就的重要作品。這一迄今為止中國最大規模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歷時5年,用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形式來呈現五千年歷史文明,是21世紀中國美術創作水平的真實寫照,當它們3年后陳列在國博的公共空間時,不僅將改變國博公共空間中的視覺關系,以歷史的宣教和藝術的賞析成為國博公共空間中的視覺亮點,而且還將成為檢閱當代中國美術創作成果的觀察點。因此,抓好美術創作工程,凝聚中國美術創作的集體力量,激發當代中國美術家的創作熱情,創作出一批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它連接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組織美術創作的傳統,而這一新世紀的國家工程除了創作自身的意義之外,還在于將這一傳統延續和發揚使之代有傳人,這在世界范圍內傳統的造型藝術日益消減的狀況下更具有現實的意義。然而,令人于期盼中的擔憂因為有此前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當下工程中的成果能否為業內所認同,能否傳之久遠,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在2012年即將過去的時候,60余位雕塑家和已故雕塑家的家屬向國博捐贈了一批反映雕塑百年歷史的重要作品,這些作品見證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百年發展歷程,豐富了國博的公共空間。它們作為當下中國無數雕塑中的代表,與遍布各地的城市雕塑所形成的對比,也為中國文化夢提出了現實的問題。雕塑的普及和泛濫,以及無序和沒有節制的營造,正成為當代主要的視覺污染源,雕塑如何親近山河而不破壞環境,雕塑如何在適度與必須中表現出文化的品格,如何在城市中表現出它的個性和文化內涵,都是對于當下和未來的巨大考驗。廣而論之,城市的規劃、建筑的設計、空間的表現,都將成為中國文化夢中反映品質的具體內容。
還有文化產業如何從政府主導走向文化自覺,在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中尋獲發展的契機以及可能,而不是依靠政策的扶持以帶來獲得土地和資金的機遇;如何從全國性的低端復制走向高端化的品質發展,而不是全國范圍內遇到舊廠區就改造成藝術園區的重復加重復;如何從一哄而起的文化園區中反映文化產業本應具有的創造精神,而不是全國范圍內的文化園區都成為未名藝術家的棲身地或成為低檔藝術品的展示區;如何在先有文化(藝術)再有產業、產業能夠見到文化(藝術)的發展路途中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而不是只建園區卻不見文化,只見店鋪經營卻不見產業規模,只見產業卻不見品牌。顯然,復興之路上的中國文化夢遠比鄉村城鎮化、城鎮都市化要復雜,并不是指日可待,并不是經濟發展和強大后的必然,而是有相當長的時間和艱難的歷程。(陳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