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藝術世家。兒時常在位于琉璃廠的爺爺家四合院中玩耍,聞著墨汁長大,直至高中只身前往英國求學。在英國近7年的求學歷程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它使我變得獨立,變得堅強,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了珍惜,也學會了感恩。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與歐洲這片土地建立了難以磨滅的情感。
常言道:“三十而立。”回顧這30年,應該是自己人生中最關鍵的階段吧。我在歐洲游歷的點滴對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記錄下這些個人感悟,也算是給自己30年來的收獲做個總結吧。
其實,真的很難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生于傳統藝術世家,從幼年便開始學習繪畫直至高中,但并未真正繼承下來,卻讓自己對繪畫藝術的理解受益匪淺。這種耳濡目染的影響伴隨著我30年的成長經歷。去到每一個從未到過的城市,我首先要去的必定是這座城市最好的博物館,且先去欣賞繪畫收藏,這早已經成為我的習慣。每當面對這些大師的名畫,了解他們的身世背景和社會環境,便不由得體會出一些純藝術之外的、超越技法層面、貼近藝術家心靈最真實的情感流露。
繪畫與音樂、視覺與聽覺藝術,在很多人眼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門類在本質上其實是互通的。音樂于我,猶如空氣般重要,這應該是血液里流淌的細胞。自3歲起,我那意識超前的老爸便在車里播放Madonna、Michael Jackson的唱片,家里的錄音機則充斥著古典音樂;而媽媽,我應該是聽著她哼唱鄧麗君的《甜蜜蜜》《小城故事》長大的。自打上小學起,我就開始養成了聽音樂的愛好。從小學買磁帶聽港臺流行樂,到初中開始收藏CD唱片并改聽歐美流行樂,延續至今。對音樂的喜愛程度甚至影響了我本科和碩士的專業選擇和論文題目。進入社會之后,幾段不同的工作經歷又陰差陽錯地培養了我欣賞古典音樂的興趣。不會一門樂器但癡迷各門類音樂,從單純的聽音樂的旋律到現如今從音樂中感悟音樂家試圖表達的情感與自我人生的啟迪,我想,這就是我與音樂的不解之緣吧。
在歐洲多年,雖然很快地融入了當地社會,體會到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但中國傳統文化對我自小的影響卻根深蒂固,難以抹煞。由于我是同時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所以比較是很難避免的。以音樂與繪畫舉例,西方繪畫講究寫實,追求形似逼真;而中國繪畫的精髓講究氣韻和意境。音樂方面,中國的傳統音樂多是單線條的,注重旋律,講究韻味,是古人用自己的內心與大自然對話的語言,曲高和寡,并非是用來在大庭廣眾下演奏的。而西方古典音樂則講究多種樂器的和聲,無論是神圣空靈的宗教音樂,氣勢宏大的交響樂還是精致優雅的室內樂,無一不是由眾多樂手的精湛技藝所共同呈現。其實歸根結底,無論中國藝術還是西方藝術,兩者共通的部分,也是所追求的藝術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技法上的完美無瑕,而是各門類藝術中的大師通過技法試圖表達出的發自內心的感觸。任何藝術大師,只有將技巧與情感完美結合,才能為人類留下寶貴的不朽財富和無限觸及靈魂的感動。而這些精神層面的表達,才是我希望通過在歐洲的藝術游歷所想要呈現的。
鑒于我對音樂繪畫的喜愛和了解,我雖非攻讀藝術史專業卻獲得了寶貴的從事博物館策展工作的機會。由于自身熱愛時尚,所經手的項目迄今為止多為時尚類展覽。對我個人而言,無論珠寶、時裝或是建筑設計師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把日常生活中極普通的事物做到極簡或極致,而達到這種境界本身就已經是藝術。在世界任何博物館中,各家的鎮館之寶,展廳里擺放的帝王將相所用的遺物和歷史文物,有價值的無一不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的日用品,也是當時的奢侈品。所謂奢侈,僅僅是身處社會各階層的人不同價值觀的差異所灌輸的概念而已。時尚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體現了人類文明對美的追求。為了最大限度呈現時尚的美感,現今無數時尚類的展覽均邀請全球各地最頂尖的設計師或者設計團隊對展覽進行策劃、布置,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向觀眾呈現最現代、最唯美的感官享受。在當今社會,若歷史與時尚并重,并能夠相互吸收、包容,這應該才是新世紀對博物館界的重新定位吧。
在《藝·境——王加歐洲游記》一書中,所有對音樂、繪畫、建筑等藝術的感悟除了簡短的文字以外,均配有照片表述。攝影,對我來說只是興趣愛好,它是我呈現過去30年綜合收獲的一個媒介。眼中所見,利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來;心中所想,隨手寫下,這兩者的結合才是我試圖去表達的——一個完整的我。對于各個領域的權威專家來說,我并不屬于任何一個圈子。但也許,正因為我并不完全屬于任何一個藝術圈,而只是單純以一個藝術愛好者的視角來“跨界”詮釋個人對于藝術的感悟才顯得頗有意味,因為這些發自內心的感悟不會受到任何領域的束縛與禁錮,它代表自己的理解, 真誠且客觀。(王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