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如何解釋,文學理論中的概念、命題、論斷如何闡明,在什么樣的思維層面上進行解釋和闡明,這些是推動文學理論發展、推動文學理論綜合創新的重要而關鍵的課題,需要建構起文學理論自身的解釋學原則和解釋學導向,使這種理論闡釋由混亂走向清晰,由無序走向有序。可以說,文學理論解釋學的建構是當前文學基本理論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經階段。馬建輝的《走向文學理論解釋學》(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以下簡稱《走向》)正體現了當前學者們建構文學理論解釋學的研究取向和切實努力。
《走向》全書共六章。第一章“解釋與批判”主要闡明理論話語如何解釋,這種解釋應在何種思維層面展開,日常思維迷思對于理論解釋的挑戰,文學理論解釋應確立的部分基本原則,體現出文學理論闡釋價值與邏輯、歷時與共時、“自轉”和“公轉”的對話性辯證法則。第二章“翻譯與論爭”主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論經典文本的釋讀為例,闡明了文本翻譯、文本語境、學術論爭對于闡釋的意義和其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解釋往往不是靜態的,它存在于翻譯活動、思維活動、對話活動、寫作活動之中,在活動中把握文學理論的解釋應成為闡釋者的一種自覺。第三章“實踐與探索”以文學意識形態論為中心,通過考察、探析一個文學基本理論范疇的對話式闡釋之路,闡明解釋最終是要落實到解釋實踐上的,解釋原則既是從解釋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同樣它也要到解釋實踐中去接受檢驗。解釋是一種對話和交流,滲透著一種批判和辯駁,一個概念的意義往往成長于學術論爭的氛圍。不可否認,一些概念是僵死的,一些概念則充滿活力,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它們是否得到了解釋學情景中討論雙方的重視(當然不排除還有其他原因,甚至更重要的原因)。 第四章“語境與現象”著重論述語境對于解釋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力圖從幾個文學理論問題或現象出發,來呈現當前理論解釋的處境。與語境和現象相比,解釋是躲在后面的東西,或者說解釋是被抽象之物。然而,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闡釋方式和闡釋取向,對于語境和現象的關切無疑是一個必要的環節。第五章“個體與經驗”通過對一些文學思想者的文學思想的整理與分析,闡釋一個文學理論范疇與闡釋一個文學思想者的文學思想的關系是怎樣的,探索文學理論概念的個體意義與個體經驗,以及這些個體意義與個體經驗對于理解和解釋的啟示。概念是有其一般意義的,正是這一般意義才使概念成為概念。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這個一般意義在個體那里并不是特別穩定的一種存在,而是具有遷延和變異的;而從作為概念的詞語的意義的歷史發展看,個體意義和個體經驗往往是一個詞語一般意義得到不斷豐富和充實的重要推動力。第六章“文化與方向”力圖闡明文論解釋所承擔的文化建構功能。解釋也是一種文化行為。這一方面是說解釋總是處于一定的文化氛圍、文化實質、文化底蘊中;另一方面則是說解釋還承擔著文化建構的功能。本章重在強調后一方面。對于我國的文學理論解釋而言,它必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健康而科學的發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文化的發展是有方向的,我們的文化建構必須走在正確或科學的道路上,而文學理論的闡釋活動在這方面也應承擔起自己的使命。
《走向》一方面在文學基本理論研究方面有所拓展,另一方面在文學理論學科建設上也增添了新的內蘊,是文學理論學科內涵建設的重要推進。《走向》的文學理論解釋學首先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方法,即在理論思維層面剖開語言意義的方法。理論思維是一個整體,理論意義的生成是這些思維的產物,怎樣思維就怎樣生成意義。文學理論并不缺乏思想,缺乏的是理論思維層面的建樹,所以那些沒有理論自覺的文學思想實際上并不能稱為理論,起碼可以說不能稱為真正理論意義上的文學理論。其次,《走向》為讀者展現了建構文學理論解釋學的部分生長點。這主要體現在后面的三章內容之中,它們分別涉及文學理論的話題境遇、個體境遇和文化境遇,文學理論不是封閉自足的體系,而是在紛繁雜亂的話題與思潮、體性各異的主體以及大文化的氛圍和主導取向中不斷生成的。它是理論思維層面的,可它一刻也離不開日常思維,離不開日常生活,從日常思維到理論思維有著多樣的中間環節,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反對日常思維,而是從日常思維中成長出理論思維,這顯然需要一種自覺意識,《走向》給我們指出了探索的道路。再次,《走向》體現出了一種鮮明而強烈的問題意識。它不是一種超脫的玄虛冥想,而是直面文學理論的時代問題,直面文學理論闡釋方面的某些無序和錯訛狀態。可以說,文學理論解釋學的建構是文學理論問題積累的必然要求,它當然不可能徹底解決掉所有問題,但卻可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種思路、一種方法、一把鑰匙或一種探討的向度與姿態。對問題的探索是學術研究的根基所在,《走向》立足于文學理論中的諸多實際問題立題、立意、立論,必將有力推動人們對于文學基本理論問題的深入思考,推進文學基本理論研究的進一步展開。《走向》一書的出版,其意義或許就在此。(蔣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