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多年前,鴉片戰爭的炮響開啟了近代中國跌宕起伏的歷史。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再到辛亥革命,中華兒女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矢志不渝,他們在血與火中奔走,希望尋找到一條通向民族復興的光明之路。在上下求索中,中國共產黨締造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由此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沿著這條道路,人們開始描繪未來的愿景,勾勒一個內涵豐富的“中國夢”。
“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確保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角度對中國的未來進行了規劃和闡釋,讓每一個中國人都對生動可感的“中國夢”充滿期待。
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這樣的表述別開生面、言簡義豐,引起了每個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個體的共鳴。
今天的“中國夢”總結歷史、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具有豐富多樣的內涵,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夢想的延續,是民族復興與個體發展的融合。評論家張頤武認為,“中國夢”是貫穿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主題,它來自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積淀,來自近現代以來我們民族百折不撓的奮斗歷程,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和啟迪。時間來到21世紀,中國面臨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中國夢”也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更加開放、包容與多元。張頤武談到,每個人的命運都與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個體的發展、個體價值的實現與民族的復興聯系在一起,尊重個體、以人為本的理念日益凸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夢”不再只是中國人的夢想,而是影響各國各民族的夢想,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都參與了中國的發展,分享了“中國夢”的實惠與榮光。
“中國夢”不僅屬于中國,也在逐漸影響世界。中國的崛起與發展讓世界為之動容,13億中國人民不僅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評論家李云雷認為,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民族復興是一個激動人心的“中國夢”,這是因為我們有過光輝燦爛的古代史,也有過飽受屈辱的近代史。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眼下走在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上。我們不僅在探索中國的未來,也在探索著整個世界的出路。中國要對世界有所貢獻,“中國夢”恰恰體現了這一點。在他看來,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民族復興是偉大的夢想,但也只是階段性目標,無論從傳統中國的“天下觀”來看,還是從社會主義理論的整體性來看,中國文化都表達著一種普遍性的訴求——“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不僅中國革命為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提供了一條可資參照的途徑,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成為發展中國家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典范。“我們當然不能驕傲自滿,但也不宜妄自菲薄,只有實事求是地總結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審時度勢地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發展自我,中國才能迎來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而我們也相信,近代以來經歷了那么多苦難的中華民族,不僅將會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與創造精神最終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而且也將會以傳統中國文化的包容精神與社會主義文化的平等追求,為世界文明注入新的因素,從根本上改變不公平的世界秩序,進入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新時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國家和民族也都對未來滿含期待。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艱難險阻,然而人們總是懷著“陽光總在風雨后”的信念腳踏實地、一往無前。歷史沒有忘記此間的故事,它們留在了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里,它們活在電影、電視劇、音樂、舞蹈、曲藝中。多少年來,文學藝術一直在記錄、表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譜寫未來中國的動人詩篇。評論家賀紹俊認為,“中國夢”充滿了想象力,它體現了一定的政治訴求,而更多地表達了一種精神訴求。“中國夢”讓中國的藍圖更加豐富,更具人性化色彩。如何表達這一精神訴求,正是中國文學應該思考的重點。當代文學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建構作出應有貢獻。我們的作家也該認真思考,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如何用自己手中的筆,為民族精神的建構添磚加瓦,讓“中國夢”更加清晰、生動、美好。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彰顯求真務實之風,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實干”意味著更好地解放想象力創造力,創作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為“中國夢”留下鮮明的時代注腳。對此,評論家仲呈祥認為,“中國夢”的實現,不僅在于經濟的發展,更在于實現文化強國。而實現文化強國首先要發揮文化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作家藝術家要努力營造良好的風尚,讓每一個深入其中的個體能夠得到知識的擴充、智慧的增長、靈魂的凈化、精神的提升。要產生上述影響,必須堅持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文化化人是指通過文化提高人的素質,藝術養心則是通過藝術提升人的境界。為此,要堅持唯物史觀與辯證思維相統一,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又著眼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提高民族的精神力量。精神要靠引領,自覺的重點在理論的自覺,他提出,“重在引領就是要把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優秀的作家藝術家推到文藝燈塔的塔尖,讓他們來引領中國文藝事業的精神航向。貴在自覺,意即文化的自覺一定要落實到文藝的自覺上來,只有這樣,文化才能真正同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協調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這些詩句中得到概括、升華。無論曾經有過多么艱難的歲月,我們都不曾放棄民族復興的夢想;無論經歷過多少挫折、誘惑,我們都堅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如今,中華兒女對未來的所有期待都融入了“中國夢”的藍圖中。“中國夢”描繪了美好的未來,我們期待著,這個夢想早日成為現實。(李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