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2016:中國報告”中短篇報告文學專項工程 >> 正文

    種麥者(周習)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30日14:32 來源:文藝報

      我去找郭元亮的時候,他正在回家的路上。郭元亮曾當過28年的支部書記,搞了40年的小麥良種培育。他所在的山東壽光北洛鎮北徐村一度成為全國 高產糧種植技術的集散地,郭元亮也成為人們眼中的“小麥良種專家”。他業余時間愛寫詩,喜歡文學朋友,曾幫助過從省里來壽光改造的右派作家肖明,從支部書 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后,將種麥的情懷直抵詩歌,出版了一本詩集叫《綠潮頌》。

      1 郭元亮懷里揣著一個袋子,兩拃長短,小心翼翼很金貴的樣子。74歲的他彎腰弓背,躲避公共汽車上擁擠的人群,很容易讓人以為他揣著一個嬰兒。上車后,坐在 司機后面的一個長頭發男青年趕快站起來給郭元亮讓座。于是郭元亮就坐在了公共汽車司機后面的很安全的位置。這是2006年10月的一個下午。

      這趟公共汽車從縣城跑寒橋鎮,必經郭元亮住的北徐村,確切地說是經過北徐村的那條生產路,生產路兩邊各有一溜大楊樹。北徐村的這條生產路與市里 的其他生產路不同,村民們管這條小路叫做“總理路”,說是朱镕基、溫家寶、姜春云這三位總理級人物都從這條小路上走過,都是為了來看北徐村村支書郭元亮種 的小麥。郭元亮選擇這條生產路回家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郭元亮每次都喜歡從這里過,這里會勾起他很多自豪感。人生有自豪感才會有奔頭。

      坐在車上,有人問他:“郭書記,您又去買種子了?”他笑著點了點頭。郭元亮覺得,一個村里的帶頭人,就要對村民負責,首先要抓好糧食生產,讓老 百姓有飯吃。提高糧食產量,靠科學種田,首先要有良種。郭元亮對兩委班子成員說:“只要把省內甚至全國對路的良種弄到手,事就成了一半。”

      幾年前,郭元亮要去淄博買小麥種子,恰好村里一位叫郭剛的村民開著拖拉機去淄博買焊條,為了省路費,郭元亮坐著他的拖拉機一同去。走到淄博一個 叫周村的地方,司機開著拖拉機走錯了門,進了一家門口很小的單位,往外倒車的時候,郭元亮的腿被撞了一下,一看沒出血,他也沒在意,一心想早一點買到種 子,就催促司機繼續走。到傍晚買上種子,郭元亮的腿都腫了,去醫院檢查,是粉碎性骨折。晚上,天涼了,周村的人看不過眼,給了他一件棉大衣鋪在拖拉機上, 將他拉回了家。傷筋動骨100天,本應該臥床休息。可是回來后,正好趕上忙麥,縣里督促麥收的工作組早已住進了村子,他要到村委會大喇叭里給村民開動員 會,就讓人抬著去辦公室。整個過麥期間,他就這樣被抬著來來回回。

      后來他村里買了輛舊車,給老少爺們兒婚喪嫁娶用,他出門也用。司機跟著他出發,飯也吃不飽,那一年,到淄博濟南東營去買種子,一路上跑呀跑呀, 連頓飯也舍不得吃。司機抱怨說,人家當司機跟著領導好吃好喝,我跟著出去沒飯吃,根本沒時間停下來吃飯。郭元亮說:我買了臨沂的煎餅,這煎餅不怕壞,大熱 天的,喝點帶來的涼開水,餓了,吃塊煎餅。司機說:煎餅太筋道了,根本就咬不動,把我餓的,一窩火。

      公共汽車司機說:郭書記,光顧著說話,我差點把車開過了,生產路到了,您下車吧。郭元亮小心翼翼地抱著懷中的5斤麥種,瞇起眼睛四處張望,他看到路邊熟悉的站牌,站牌旁邊就是村南頭的生產路。

      2 小麥,雖然分冬麥和春麥,然而魯東地區還是種冬麥的多,有東北米高密麥之說,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北徐村就在高密市的西北側。冬麥過冬前種上,出苗,下幾場 大雪,給麥苗蓋上了厚厚的棉被。春風一吹,麥苗泛青,然后隨著氣溫的上升,分蘗、出穗、小滿,五一前后進入芒種,最后收割。據說中國的樓蘭,一個叫肥沃月 亮灣的地方,最早發現小麥。世界上自北緯17度到50度都有小麥種植。小麥成了中國最重要的口糧之一。

      1995年冬天,鎮上來通知說時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溫家寶同志要到北徐村看小麥。遠遠地,郭元亮就看到幾輛車從這條生產路上 過來了。溫家寶走下車,拉著郭元亮來到麥田里,問了小麥生長和管理情況,對郭元亮說:“不錯。找個地方談談吧。”郭元亮事先接到的通知是“匯報,不能超過 18分鐘”,可沒說到村民家里視察。一點準備也沒有,怎么辦?村民郭子秀家靠近停車的地方,郭元亮領著溫家寶進了郭子秀的家門。郭家兩口子剛從果園澆地回 來,一身泥水,溫家寶同志毫不在意地坐在他家的炕沿上,拉著郭子秀的手聊起來,問他種了什么,養了什么,一年收入多少,對生活是否滿意。郭子秀并不知道身 邊坐的是中央領導,心里并不緊張,問什么回答什么。當年,郭子秀家種著五畝果園,養著牛、小尾寒羊、兔子,種著糧田,人均收入已達萬元,生活寬裕。溫家寶 同志不住地點頭,表示滿意。原定18分鐘的匯報時間,一坐一聊,已經48分鐘。起身前,郭元亮大膽提了一個“要求”:“書記,照張相吧?”溫家寶同志點點 頭說:“很好。”

      我在郭子秀家的墻上看到過這張合影。北徐村的村民和郭子秀一樣自豪,他們以國家領導人來過北徐村為榮。郭子秀常在村里說:“一照相俺才知道這是大官呀。早知道的話,俺就穿上新買的皮鞋和西服,都是準備過年的新衣裳,花了800多塊錢。”

      轉眼到了1996年的春天,倒春寒,冷風吹得人裹緊了大衣,小麥經受了考驗。3月2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到山東考 察,他又從這條生產路上來了。郭元亮從人群里看到了電視上已熟悉的兩道劍眉。他穿著一件乳白色的風衣,運動鞋。郭元亮站在省市鎮領導的背后,輪到他和朱總 理說話了,朱镕基總理一改嚴肅的表情和站在路邊的這個老農民開起了玩笑:“你的頭發這么黑,是染的吧?”郭元亮說:“是呀,為迎接你呀,我第一次穿新西 裝、新皮鞋。”朱镕基看看自己的裝束:輕松的夾克上衣,旅游鞋,他笑了。他來到北徐村前的麥田里,踏著松軟的土壤,看小麥長勢,問產量,讓郭元亮走在自己 的身邊,緊緊抓著他的手,說:“你的辦法好,全國要向你學習。”總理的話多有分量呀,郭元亮覺得自己搞小麥搞對了。

      這么多年,郭元亮先后引進試種了石家莊54號、津豐、濟南13號、魯麥7號等240多個小麥品種;引進試種了煙單4號、魯單16號、穩千一號、西玉3號等260余個玉米品種。他尋找良種的足跡至河北、河南、陜西、甘肅、遼寧、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的數十個縣市。

      第三位從這條路上走來的總理是后來的姜春云副總理。姜春云副總理來的時候,玉米吐著紅紅的纓子,粒子很飽滿,副總理就夸他的玉米長得好。郭元亮 說:“還不是跟著你學的,你在桓臺蹲點,我專門去學習,淘換種子來種的。”姜春云在山東當省長的時候,在桓臺蹲點抓小麥間作的高產玉米。

      當年的山東省省委書記吳官正曾對郭元亮說:“你種的小麥比美國的都好。”還有的領導說:“1958年是放假衛星,你這次是放真衛星。”

      3 郭元亮從懷里將這一布袋小麥提在手上。這是妻子專門用粗布做的盛麥種的小布袋。口上一條帶子,一拽就扎緊口了。從這條“總理路”上走,如果說和這條路的感 情,郭元亮在村里應該為第一。剛才在公共汽車上人挨人,他怕擠壞了,就像揣孩子一樣,將麥種揣在懷里。下了車,他摸了摸懷中捂熱的5斤小麥種子,長長地出 了口氣。總理路就像一根旗桿,伸向村里,兩側大樹之外全是白色的大棚,大棚里有勞作的人。他的思緒飛到90年代,他仿佛看到一拃長短密密實實的麥穗你擠我 我擠你,微風吹過來,左右搖擺,刷刷—刷刷。這種畫面是屬于郭元亮的,存在于他的腦海中,也存在于他家里的一盒錄像帶中,那是本地的一個小有名氣的作家給 他寫的劇本并拍攝的。這劇本中不光有成熟的小麥,還有國家和省一級的小麥專家來北徐村的畫面。

      他仿佛看到,碧綠的田間走來了孫永年教授。和孫永年打交道的時候,也是麥子長得最好的時候,村前村后全是麥子,那個麥子呀,長勢可喜人了。那麥子在眼前晃,麥芒、太陽,一切那么遙遠,又那么親近。他仿佛看到五月陽光下,孫永年和學生們在地里選種。

      孫永年這個省級科學家是郭元亮通過報紙結交的。郭元亮有天天看報紙的習慣。先看完公費訂閱的《人民日報》《大眾日報》,再仔細地讀自費訂閱的 《農業科技報》《文學報》。也巧,1996年他從《農業科技報》上得知魯麥23號被勝利油田的孫永年教授研制成功。孫教授正在山東的桓臺四大隊當小麥顧 問。郭元亮想,孫教授能來北徐村實驗小麥良種該有多好呀,北徐的土地經過改造都成了良田,各種條件具備,就差良種。為了讓孫永年給北徐村提供種子和技術指 導,他要去拜訪孫永年。

      經過打聽,郭元亮找到了孫永年在東營的家。他向前敲門,沒人。鄰居聽見了,出來冷冷地問:“你找誰呀,你是他什么人呀?”

      “我找孫教授。”

      “他不在家。”

      “我找他是問小麥的事。”

      冷漠的鄰居才告訴他,孫教授在桓臺。

      好不容易走了3個小時去了桓臺,已是下午了,郭元亮到了桓臺村委,值班的小伙子問:“你認識他嗎?”

      “不認識。”

      “不認識,你找人家干嗎?”

      “我是通過一個朋友介紹的。”

      “那我們給您找找。”

      半天回來了,說:“他回省里開會了,過一天您再來。”

      第二天,他又去了,是坐公共汽車去的,又撲了個空。他心里那個惱啊。

      第7次上,終于在桓臺村找到了孫永年教授。

      敲開孫教授的門,孫教授很詫異:我是搞小麥良種研究的,幫不上你什么忙吧?郭元亮說:“我看報紙,知道您才研究出一個新品種,想著種種試試。” 孫永年一驚,農民都是被動用種子,鎮上給什么種子種什么,沒碰上有自己主動找種子的。有些奇怪。于是,問他,為啥?他說自己從年輕時喜歡搞科學實驗,知道 有好種子才能種出好糧食。孫教授這才看到郭元亮手里還提著袋20斤重的面粉,他說這是用自己培育的種子種的,已磨成面粉,叫他嘗嘗。

      孫永年也是個認真的人,馬上讓愛人蒸饅頭,果然這饅頭很香很筋道。郭元亮說我們北方人長得又高又大就是這又軟又暄的饅頭養的呀。

      兩人在一起談小麥,談著談著天晚了,孫永年留下他吃飯,開飯前,孫教授邀請郭元亮喝一壺。郭元亮說,在淄博上學時,見到過呂正操,呂正操是《平 原游擊隊》李向陽的原型。孫永年說他家是河北的,對這個故事太熟了。說著說著,發現兩人都愛好文學和書法。郭元亮要求他去村里看看。后來孫永年果然和愛人 來到了北徐村。下車的時候,孫永年的愛人差點跌倒,問及原因才知道膝蓋有病,是關節炎。郭元亮認識鎮上一個專門治關節炎的,就自己掏錢為孫夫人治病。孫永 年被感動了。他把研究的最好的種子和最新的信息毫不保留地送給郭元亮。

      就這樣,郭元亮雖然是一位農民,卻和當時農業領域的頂尖人物對話、交流,甚至成為一生好友。除了孫永年教授,當時農業界的很多精英都和農民郭元 亮成了好朋友。他們向郭元亮傳授技藝,把自己研究的良種、項目交給他做實驗。余松烈教授是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國內著名的小麥良種培育專家,他曾經對郭元亮 說過,你們北徐村的小麥配套生產技術給我們這些專家提供了寶貴經驗。在每年小麥澆凍水、揚花等關鍵時節,余松烈都會帶領全省小麥專家在封凍前到北徐村來, 他拔起一株小麥,仔細數一數分蘗的節數,點著頭說:“嗯,6個大蘗,國內少見。”

      郭元亮生產的小麥每年都作為良種推向社會,遍及5省9地市26個縣6000多個村莊。到了1997年,北徐村600畝糧田全部變成試驗田,北徐 村也變成各級科研機構和農業學校的實踐基地。1996年,經全國及省小麥專家驗收鑒定,全村小麥高產地塊畝產達1316.8斤,玉米高產地塊達1689 斤,實現了“噸半糧”的目標。

      綠小麥、黑小麥、高蛋白小麥、糯黃白玉米、珍珠高粱,這些北徐村的新稀特品種,都是郭元亮親手捧回種子,親手培育的。

      4 郭元亮出生在山東壽光,上小學的第一天就碰到日本鬼子到村里掃蕩,剛進校門就被父親拖走,一家人東躲西藏,沒東西吃,3天后回家看到村子被燒,房屋倒塌, 一輛大馬車上堆著木頭,祖父說這是鬼子燒牛吃剩下的,還有一大鍋雞肉燉粉條。郭元亮經常提起這段60多年前恍如隔世的記憶。他說,大概我這一輩子注定要干 的事,就是讓大家吃上飽飯。   

      1953年,郭元亮從昌濰第六速師畢業后,分配到淄博十四中當教師,不料,全國刮起了“浮夸風”,大家在學校沒飯吃,餓得頭昏眼花。只好回家 來,走到村頭,看到40歲出頭的父親餓得彎著腰、拄著木棍、雙腿浮腫在村頭等著他,罵他道:“孩兒啊,你還知道回來,你爺都快餓死了!”郭元亮流淚了,父 親推了一輩子小車,他是父母惟一的孩子,平日里隔幾天父母會烙上餅推著小車去淄博給他送。如今父母沒飯吃了,自己卻無能為力。他很傷心,發誓要種出好多糧 食,讓親人們不再挨餓。

      60年代,郭元亮所在的人民公社成立了壽城第一個農業科學試驗隊。地點就設在北徐村,意氣風發的青年們對小麥、玉米、紅薯都進行科學實驗,但文 化大革命開始了,一夜之間,紅衛兵們把試驗產品打了個稀巴爛,試驗隊解散了,郭元亮只好回家當一個普通的社員,但農業科學實驗的種子卻在他的心里扎下了 根。

      1968年,有文化的郭元亮在生產隊里很快被大家賞識,老隊長說:“大伙兒選你當隊長,你要好好干,年輕嘛,可以多壓壓擔子。”郭元亮說:“你得答應我一個條件,當生產隊長行,我可是愿意在田里搞農業科學實驗啊。”老隊長說:“你只要領著大伙吃上飯,咋樣都行。”

      郭元亮好像得了尚方寶劍,他要自己去買好種子種上。于是背起行囊,出去找好種子了。幾天回來,津豐一號、石家莊54號、反修二號、濟南13等, 每塊地一個厚愛品種,他每天去查看。該澆水了,該施肥了,一點也不馬虎。芒種過后,其他五個生產隊仍種原來的鈾子和昌樂5號。等到打下麥子來,郭元亮自己 的生產隊產量遠遠高于其他生產隊。分了口糧留下儲備糧,還余1700斤。老隊長笑了,吧嗒著煙袋說:“哦,行,好樣的!”

      果然是好樣的,鎮上來選舉,他高票當選為村支書了。組織委員找他談話:“郭元亮,你有什么和組織要說的?”他說:“提一個條件,一定要組織答 應,要不,堅決不干。”組織上以為他為村里要油,要車,或者要貸款,出乎意料的是,郭元亮的條件是:當支部書記可以,必須保證讓他搞農業科學實驗。

      鎮上的領導當即笑了,說:“這是好事呀,為什么不答應你?”

      領導們都很支持他,郭元亮記得當年35歲的壽光市市長李群,到了麥收時節,頂著炎炎烈日,帶著30名市府干部職工,來北徐村幫助收割麥子。郭元 亮吩咐村民給市里干部燒綠豆水喝,而干部們把捎來的兩個西瓜給村民吃。當年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王坤山從陜西帶回一個大穗形新品種,分別種在試驗田和郭元亮自 己的小菜園里,試驗田里的小麥過了年全部凍死,小菜園里的沒死,打了十幾斤,因品種抗凍性差,第二年淘汰了。

      當時的縣委書記王伯祥認可他,到濰坊當了市長后專抓農業,郭元亮的萬畝小麥高產基地就是他的試點。每年開滅茬會時,郭元亮家里靠墻掛一溜兒幾十 把農具,肥料擺滿生產路,一聲令下,市領導和各級干部一起動手,鋤地、撒肥料,場面令人感動。在王伯祥的眼里,郭元亮是最值得信賴的支部書記,是農村支部 書記中的帶頭人。在縣里三干會之前,有個農業會,王伯祥一般會安排郭元亮在會上做重點發言。

      郭元亮帶頭育出的良種撒遍江北大片土地,他卻沒有因此致富。但他從沒停止過對良種的搜索,培育小麥良種成為他一生的摯愛。不少看到報紙的農民去向他討要種子,他都爽快地出讓。郭元亮認為一粒好種子,就有一份好收成。一個農民什么時候也該這樣想。

      5 郭元亮家門口前的那塊空地呈長方形,貼著路的頂頭延伸。郭元亮可看重這塊旗幟樣的地了,那是他的最后一塊小麥試驗田。沒有特殊情況,他現在心里規劃著這5 斤種子明天就種在空地的一個角上。去年這塊地上種上了17個品種,今年再種上這個,就是第18個了。這次全國在濟南開農展會,他沒撲空,買到了沒種過的最 優質的小麥種子——“長江一號”。

      妻子有一只木頭瓜子,麥種打下來,她坐在自制的場院里,拿著這只木頭瓜子,啪唧啪唧砸下來,黃澄澄的麥粒就出來了。妻子對郭元亮好,郭元亮說啥 她就做啥,靈巧聰明,一學就會,是郭元亮的好助手。去年這個時候,他把優質種子拿回來,自己種不了,就讓侄子幫忙種上。土地調節問題他說了不算,農業結構 調整是縣里的事,糧食實驗田沒有了,他就把侄子的菜園當試驗田,麥子快要成熟的時候,讓妻子天天守著怕鳥吃。

      郭元亮已經看到他家門前的二畝地了,是侄子郭子春的菜園。村里調整土地的時候,郭子春在外面工作,他知道叔叔郭元亮酷愛培育小麥良種,照顧他做 了試驗田。這時試驗田四周全是大棚,當地有一畝糧十畝棉、一畝棉十畝菜、一畝菜百畝花的說法,追求經濟效益,全村都改種蔬菜大棚了。然而世界上偏偏蘿卜青 菜各有所愛。郭元亮就覺得種小麥好。那一年自己挨餓和父親拄著棍子在村頭的畫面時刻提醒著他,啥時候也不能沒糧食吃。

      “搞到種子了嗎?”是老伴的聲音。老伴在門口坐個馬扎,拐杖放在腳下。老伴慈眉善目,結婚的時候,一個24歲,一個17歲,比他整整大7歲,啥 事也依著他,從沒和他紅過臉。郭元亮從沒嫌棄過老伴的年齡大,兩人相互支持過日子。郭元亮種小麥入了迷,不管成功與失敗,妻子從沒有諷刺過他,單憑這一 點,郭元亮慶幸自己找了個好妻子。

      可是今天老伴臉上不舒坦,眉頭皺著。郭元亮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大半輩子了,妻子有個什么想法,郭元亮第一時間會猜測到。

      老伴的臉越發陰沉。

      “搞到了?”

      “嗯,明天就開始種。”

      “可村里說,郭子春的菜地明年就收回去。”

      唉!撫摸著這袋種子,郭元亮有種生離死別的感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