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主題活動 >> 正文
能走進抗戰歷史主題的活動,我感到很榮幸。
今年,是抗日戰爭70周年,是一個不能讓我們忘記的日子。
我是在鹽城入隊,在此之前,我就知道大部隊從盧溝橋出發,途經沈陽“九一八”事變紀念館,平型關大捷相關遺址及紀念館、臺兒莊大捷遺址及紀念館。
在和大部隊匯合后,次日就一起參觀了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在這里,我詳細的了解到了新四軍的相關歷程,從組建到受到迫害,再到最后重新組建。
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就在歷史課本中學到過關于新四軍的相關歷史。我還清楚的記得,當初周恩來總理在聽到新四軍收到迫害時,葉挺將軍犧牲后,當場寫下的一句話:“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當初,這些知識我只是粗淺的了解,并不懂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只是為了考試而去學習這段歷史。但這次,在新四軍的紀念館,當我重新了解這段歷史后,我被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深深打動。我覺得新四軍的抗戰歷程是不平凡,葉挺將軍在抗戰中的表現是不凡的,雖然最后被“同室操戈”所迫害,但他的英雄事跡,深深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
在新四軍的紀念館,我在革命前輩的照片和相關的資料前,留下的照片,特別是在陳丕顯的雕像前特意與他合影,雖然這僅僅是一個雕像,但我覺得革命英雄不能被忘卻,我也會把他的,以及新四軍其他人的故事,講給我的朋友聽。我知道,我能做到的,僅僅是給朋友講訴,讓身邊更多的人了解這些。
在離開鹽城后,我們抵達了南京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我一年前參觀過,但這一次卻和上次完全不同。
我們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遇難的同胞獻上了花圈,同時朗誦著朗誦著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詩歌,伴隨著詩詞,瞬間把我們拉到了那個苦難的年代,那個在全民族最危難的時刻。戰爭,讓我們的民族千瘡百孔。
中華民族不喜歡戰爭,但戰爭卻在中國的大地上肆虐。在紀念館里,我們看到了戰爭是怎樣的殘酷,無數的家庭被撕毀,無數的人被無辜的殺害,無數的文化古跡化為殘垣斷壁。
查閱南京保衛戰史料,中國軍隊浴血奮戰,犧牲巨大。
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軍占領。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大陸命令第八號》命令:中支那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詳細部署則命令按“參謀總長指示”辦。于是,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于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戰。11月8日,日本分路直逼南京,11月30日,廣德失守,日軍逆向向南京右側背迂回,形成對南京東南至西南面的包圍。
而在此之前,中國海軍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江陰被日軍航母全數擊沉,同年底,第三艦隊的“鎮海”“永翔”等12艘艦船也分別沉塞于青島和劉公島的水道上。中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而日軍也損失了60余艘艦船。
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以10萬之眾浴血奮戰,英勇反擊了日軍侵略軍。但日軍以8個師的兵力分兵進逼,使守軍處于三面被圍。背水一戰的不利地位,再加上軍事當局在組織指揮上采取消極防御,使守軍處處設防被動挨打,最后決定突圍又未擬定周密計劃,致使大量部隊困于城內,慘遭日軍殺戮。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5萬余人。
而這一切在1945年才結束,這場戰爭整整肆虐了中國人14年。在芷江受降儀式上,為這場戰爭畫上了句號,但中國人心里的創傷卻永遠都無法磨滅。
在芷江受降紀念館,我們迎來了一位抗戰老兵。他是當年抗戰時期的空軍無線電專員,他為我們講訴了那段殘酷的戰爭。他告訴我們,無辜的中國人是怎樣死在日軍軍機的轟炸下。
當然,我們也不會讓日軍肆意轟炸,在抗戰八年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1543架,擊傷330架,出動轟炸,驅逐,偵查,運輸等飛機計18500次,作戰達4027次。中國空軍損傷各種飛機2468架,6164人殉國,其中飛行人員661人。
1941年8月組成的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飛虎隊),飛虎隊在中國、緬甸、印度支那作戰7個多月,以控制損失12架飛機和地面被摧毀61架的代價,取得擊落約150架敵機和摧毀297架敵機的戰績。
在受降紀念館,我們看到了不可一世的日本,那個聲稱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日本,投降了。
抗戰老兵告訴我們,在日本投降的聲明發送后,他和他的朋友,抬著大型收錄機,在芷江的大街小巷走著,不斷播放著明仁天皇的無條件投降聲明。他告訴我們當時的中國人聽到這個消息后,是多么的振奮。
是的,抗日勝利了,但我們卻打了14年。積貧積弱的中國,用無數人的軀體堆積出了這場勝利。中國人的鮮血在中國的大地上從北到南的流淌,這場勝利是中國人血流成河的勝利。
我們不能忘卻這段歷史,國恥、國難、國殤,我們只有仔細查閱史料才能看清。中國傷亡3500萬人以上,日軍傷亡130余萬。國軍作戰傷亡322萬余,中共抗日傷亡58萬余。
和平來之不易,我們不能用歷史的仇恨來看待現在的日本。歷史讓我們銘記的是民族的恥辱,而恥辱來自于民族自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的民族只有自身得到完善,才能屹立于世界東方,才能做到民族的復興。
我想,我們現在就在這條復興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