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些“系列化”作品在故事上出了問題,無論是并列型還是發展型,故事的創造力多有不足,往往只有破碎化“事情”,而沒有完整的“故事”
目前,兒童文學“系列化”作品出現了某些問題,致使其人文價值和藝術品質降低。面對這條“欲速不達”的路,大家已開始反思。
實際上,童書“系列化”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于如何提升“系列化”作品的藝術品質。我認為,提高“系列化”作品的品質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寫好故事。故事是兒童文學的關鍵,否則它所承載的一切都無從談起。“系列化”作品中的并列型故事有許多優秀代表,如《明希豪森奇游記》《小淘氣尼古拉》等,但是它們規模一般都不大。一旦規模大了,故事就容易變得重復、雷同,影響其可讀性和趣味性。
另一種故事類型,我稱之為發展型故事,即由一個故事貫穿全書,以一個核心事件推動故事發展,它像穿起珍珠項鏈的主線,如果剪斷主線,珍珠就會散 落一地。在發展型故事創作中,作者可以從容地寫起因,巧妙地作鋪墊,為吸引讀者的興趣讓故事峰回路轉、曲徑通幽,為調足讀者的胃口讓故事一波三折、驚濤拍 岸,而故事的結局,當然要讓讀者意料不到。因為作者知道,這樣寫故事,讀者才會嘖嘖稱贊。但要寫好這種發展型故事,需要有更強大的構思技巧和駕馭能力,其 創作難度更大。
我們的一些“系列化”作品在故事上出了問題。無論是并列型故事,還是發展型故事,故事的創造力多有不足,往往只有“事情”,而且往往是破碎化的 “事情”,完全沒有“故事”。一部國內發行量很大的系列作品,基本是在用電視語言寫作,三秒鐘一閃回,前后缺少勾連,更缺少景深。這種問題的出現,一方面 是緣于作者的才能不夠,另一方面也跟寫作投入的時間精力有關,快了、多了,往往就粗糙了。
第二,要寫好人物性格。敘事性作品當然要寫好人物性格,兒童文學更是如此。首先要面目清晰,其次,要重視性格的搭配組合。怎么搭配?舉個例子, 日本作家那須正干虛構的“活寶三人組”,有一個男孩叫八谷飛,他行動力特別強,但是頭腦簡單,性格莽撞,什么事沒想好就干了,惹出事了怎么辦?博士出來收 拾。博士博覽群書,足智多謀,所以他就有辦法解決事端。第三個人物叫阿慢,因為博士和八谷飛之間性格有沖突,需要有人來調和,阿慢就是一個包容力很強的孩 子,他可以調和二人,使事態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故事中有一句話反復出現,那就是“八谷飛的行動力,博士的思考力,加上阿慢的包容力,天下無敵”。“系列 化”作品往往偏愛這種“三人組”的形式。而寫好人物性格,需要在性格組合上花心思、下功夫。
第三,要平衡雅俗。文學創作有一種提法,叫雅俗共賞。在優秀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作家隨時可以寫出感動,但作家懂得節制,感動過頭會失去情感的平衡,使閱讀變味,所以他會適時、適量地控制筆墨,以期與前面的風格保持一致。這就是所謂的雅俗平衡。
第四,要在類型化中推陳出新。因為“系列化”作品往往是類型化的故事。類型化不是貶義詞,它有自己特殊的藝術價值和功能,要想寫好類型故事并不 容易,需要能夠“舊瓶裝新酒”,在類型中推陳出新。在世界兒童文學的園地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作家,他的作品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波瀾起伏的故事,但作家 總是給自己設置創作難度,挑戰自己的想象力,不斷改變文體類型。文體的豐富帶來了題材的廣泛性。寫法也非常有創意,充滿了巧妙的設計。
探討原創“系列化”兒童文學有許多角度和途徑,我認為,強化藝術標準,尊重創作規律是不可或缺的,必須擺在重要地位。
(作者為中國海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