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二季度,《奔跑吧,兄弟2》《花兒與少年2》《爸爸回來了2》等幾檔節目陪伴了很多人的閑暇時光。第三季度開播的《爸爸去哪兒3》《中國好聲音4》等電視節目即將再度歸來。不過,梳理火遍大江南北的綜藝節目名單,不難發現,當前霸占熒屏的王牌綜藝節目幾乎都是重金購買國外版權,改換面目而來。
近年來,海外節目的版權引進幾乎成為電視臺提升收視率的救命稻草。中國制作機構樂此不疲在全球市場上購買版權。以韓國為例,據統計,2014年各衛視頻道正式引進12檔韓國版權節目,占引進節目總數的48%。現在一線節目被買完后,韓國的二線綜藝節目也快被中國人搶光了,發達的國家買完了,連印度、以色列的優質節目版權都被中國一搶而光,中國電視原創能力的嚴重不足,成為困擾電視行業的最大問題。
在電視熒屏上,每當一種節目火爆的時候,總有一批跟風興起的模仿者。這種行為迅速消耗著節目的收視賣點,對短期收視率形成了強刺激,其結果是令觀眾在短期內產生審美疲勞,然后心生厭倦。于是,電視人用較短時間就把這類節目“做死”了,然后轉而去做另外一類節目。這種做法,損失的是觀眾對于電視媒體的信任感、滿意度甚至是基本的尊重。這樣的惡性競爭在許多同質化的電視節目中都留有痕跡。
如何提升節目創意能力,規避同質化競爭,這是一個老話題卻又常議常新。不斷創新才是電視發展的生存之道,中國電視節目創意不足,以至于要大量引進海外節目模式。然而,問題的根源在于,一個成熟的節目形態從研發到成型再到推向市場、取得成功,通常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當年,名噪一時的益智類真人秀節目《誰能成為百萬富翁》前后經歷了近五年的時間才真正走上熒屏、引起轟動。因此,原創節目需要耗費大量的研發成本,且風險較大,但購買海外成功的節目模式能有效規避風險,引進海外版權可幫助電視臺規避風險。目前國內電視行業缺乏試錯機制,如果一個新節目上馬失敗,就意味著一個團隊的失敗。
如果電視臺都不做原創節目了,綜藝節目的創新就會停滯不前。雖然研發原創節目需要背負非常大的市場壓力,但原創節目度過困難時期后,會比引進版權的節目更精彩。面對海外媒體和引進節目的步步緊逼,以及國內電視節目創新動力的不足,中國電視該如何走出困局?
聚焦中華傳統文化是關鍵。中國電視人應該對民族文化的內涵與魅力進行充分認識和估量,對于如何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媒介進行對接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與力量蓄積。電視節目制作者應該以創意為藍圖,以民族文化為根基,打造具有國際視野、東方韻味、中國特色的電視文化名片。中國古老的民間活動,可以與真人秀成功嫁接,給受眾帶來新鮮感,也凸顯中國元素的融入。近年來,一些融合了民族文化元素的原創節目受到廣大觀眾的青睞。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節目都把中國元素、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又如原創戲曲類真人秀《?﹪颠藛堋钒丫﹦ ⒃絼、川劇作為節目的主要競技環節。未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本元素的節目模式,將會成為中國原創電視節目走出去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節目創意團隊不應拘泥于媒體從業人員。事實證明,國外節目制作公司的研發人員都是由多種學科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人員集結而成。這些人可以站在不同視角,運用不同的邏輯思維方式來審視傳媒環境、分析技術數據、讀解受眾訴求。因此,建設高效的研發團隊要實現團隊的細分化和一體化。細分化是指在創意理念、技術支持、受眾分析、營銷推廣等各個環節要做到專業化程度極高。一體化是指各個小團隊之間要有協同作戰的意識,要增加創意的可操作性,要用有效戰略指導有效戰術,不能讓節目創意只落實到概念里、紙面上,而缺乏實際的操作性和可持續性,要設計科學而規范的節目創意創新流程。
除此之外,政策的扶持也顯得尤為重要。管理部門應加大對節目研發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資金和人才方面鼓勵傳媒行業進行節目研發。還應建立節目研發的獎勵機制,加強原創節目的品牌維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電視節目的創意格局。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