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電影《青海湖畔》剛首映,秦怡又馬不停蹄醞釀下一個劇本
寫一個裝心里一輩子的故事
取材于真人真事的電影《青海湖畔》日前首映。它傾注了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巨大的心血,93歲高齡的她親自趕赴青藏高原完成了實地拍攝。因為勞累過度,秦怡一度身體不適,至今左腳仍行動不便,但她沒有因此歇下來,而是馬不停蹄地在醞釀下一個劇本。她說,這是一個裝在心里一輩子的故事:有關抗戰(zhàn)中的育嬰堂,有關她失散多年的4個姐妹,也有她和丈夫金焰現(xiàn)實生活的影子。
“總感覺有事情沒做完,不敢睡午覺”
記者昨天前往秦怡家中拜訪時,她正埋頭看著報紙,這是她除了外出拍戲日子以外每天的必修課。2014年秋,秦怡要以92歲的年紀赴青藏高原取景拍戲,當時電影界為之捏了一把汗。“《青海湖畔》寫的就是青藏高原上的事情,有人勸我在上海的棚里搭個布景,也就拍了。我想這不行,要對得起觀眾,對得起藝術創(chuàng)作,就得親自上高原走一回。”秦怡說,她已經(jīng)有80多年的戲齡了,總想再為中國電影做些什么。“現(xiàn)在的影片,風花雪月的多,追求內(nèi)心世界的不多。電影是最能反映現(xiàn)實的藝術作品,拍電影就是在寫歷史。這幾年,我們都在談論正能量。我在那些角色身上看到了美好,這是我們需要的。”秦怡說,事實上,在拍這部戲時,自己沒有明顯的高原反應。有一回拍爬雪山的戲,到了山頂,導演怕她累著,讓喘口氣。她就勢假裝喘了喘來寬慰導演。對于拍攝過程的艱苦,秦怡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
現(xiàn)在,秦怡每天的生活很充實,除了晚上不到8個小時的睡眠,其余時間總是在忙著,甚至連午覺也舍不得睡。“我總感覺有事情沒做完,不敢睡。”秦怡說,一直以來,總有件事橫亙在心里,希望有一天能拍成電影:秦怡出生在一個封建大家庭里,母親生了9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因為生活貧困,有4個姐妹剛出生便被送進了育嬰堂。“要是她們沒被送走該多好,我們年齡差不多,沒事可以坐在一起聊聊天。”秦怡感嘆,她也曾試圖去打聽四姐妹的下落,但毫無線索。
想拍抗戰(zhàn)中老百姓的故事
“我想為我的姐妹們寫個故事。”秦怡說,1961年她就寫過一個劇本,叫《小修女》,是關于舊時代育嬰堂的故事,但這個劇本最終找不到了。如今,她想重新開始創(chuàng)作。秦怡認為,很多時候,個人的命運是跟國家和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的,應該把這個故事放在抗戰(zhàn)的大背景中。丈夫金焰的一段親身經(jīng)歷給了她啟示,那是上世紀30年代,日軍即將占領上海,許多人迫于形勢舉家向內(nèi)地搬遷,但金焰尚有片約在身,因付不起高昂的違約金,只能選擇留下。不久,日軍找上門來,要求他為日本人拍攝電影。金焰參加過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拍攝的《野草閑花》《戀愛與義務》《黃金時代》《母性之光》《大路》等影片都是反抗侵略與壓迫的,他哪里肯就范,當場便拒絕了。日本人很惱火,開始對金焰進行監(jiān)視,情況日益緊急。朋友吳永剛幫忙想了一個移花接木的辦法,先讓友人用自己名義買了兩張船票,臨走那天,金焰、王人美和一大幫朋友假裝送行,在輪船起航前,金焰、王人美和朋友們迅速掉包,兩人趁亂搭乘郵輪離滬赴港。
“當時金焰什么行李也沒帶,但總算逃過一劫。”在秦怡最新的劇本構思中,她就打算聚焦一對革命者夫妻,他們因被日軍追捕,不得已將兩個孩子寄存在鄰居家,而鄰居因生活難以為繼,最終將孩子送進了育嬰堂……“關于抗戰(zhàn),現(xiàn)在拍了很多大戲,但抗日戰(zhàn)爭中老百姓的故事,卻不多見,我要把他們的掙扎和家國情懷寫出來。”秦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