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網絡小說離影視劇有多遠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25日09:56 來源:中國文化報 羅群
      《花千骨》劇照  《花千骨》劇照

      把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早些年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陳凱歌的經典之作《霸王別姬》皆如此。近年來網絡小說風生水起,更是日漸成為影視劇改編的熱點對象。最近《花千骨》的熱播讓網絡小說的影視劇改編這一話題再次熱了起來。據悉,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專門設論壇討論相關話題;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秘書處與騰訊集團聯合打造的“2015 Next idea騰訊青年創新大賞”活動開啟“原創文學大賞”“原創影視劇本大賞”等單元,也把目光聚焦在這一話題之上。

      網絡小說成“改編界”新貴

      《紅高粱》、《霸王別姬》分別改編自莫言、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小說《妻妾成群》,余華、王朔等作家的作品也曾被改編成影視劇。隨著近十幾年來網絡小說的興起、發展,傳統文學作品慢慢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影視劇改編的青睞,網絡小說成為這一領域的新貴。

      “網絡小說的創作模式是類型化的,這與影視劇分為武俠、青春、都市等題材類型相似。與傳統文學相對精英化的姿態不同,網絡小說的受眾數量更大且更為平民化,與作為大眾文化消費產品的影視劇的受眾很接近。”致力于網絡文學研究多年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說,“網絡小說原本屬于亞文化范疇,改編成影視劇也是其進入主流文化的一個不錯的途徑。”

      從投資方的角度來看,選擇比傳統文學更有“群眾基礎”的網絡小說進行改編顯然可以降低投資風險。“網絡小說給我們的影視劇創作提供了一個降低不確定性的保障。”騰訊互動娛樂影視與版權業務部助理總經理陳英杰說,“另外,很多我們此前觸及較少的題材,比如科幻類、仙俠類等,在網絡小說中都能找到,網絡寫手比職業編劇更善于駕馭這些題材,這對豐富影視作品的題材、類型很有好處。”

      不過專家也提示,有些網絡小說以“霸道總裁愛上我”等滿足受眾代償心理的思路組織故事,這類作品雖擁有不少粉絲,但品位不高,也并不適合改編成影視劇。影視圈的熱錢涌入網絡小說,對網絡小說本身的生態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那些資方喜愛的題材總是會聚集起更多的作家去創作。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小說如何保持住自身的豐富和多元,值得思考。

      熱門IP也該冷靜看待

      “一部影視劇改編自網絡小說與多年前的改編自傳統文學作品,本質上并無區別,但今天有一個新的說法叫熱門IP,聽起來難免讓人歡欣鼓舞。”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網絡作家協會會長陳村說。

      在媒體融合時代,文字未必是所謂IP的源頭,先開發游戲或拍網劇,再改編成小說、影視劇的例子并不罕見。然而不少投資方表示,他們囤積的熱門IP中,網絡小說的比重仍是相當大的。

      起初談到IP,大家會說IP就是內容、故事,而隨著影視劇市場的發展,人們對IP的認識不斷深入。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說:“我把IP定義為經過市場檢驗的用戶情感共鳴。”

      說到獲取觀眾的情感共鳴,在陳村看來,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就把青春題材運用得很好,編織了一個好故事,包含著帶有普遍性的真情實感。“觸動觀眾情感的是故事、人物,IP只是題材、素材,從IP到作品需要非常專業的改編、制作等程序,至少優質IP首先需要轉化為優秀的劇本。”程武說。網絡作家、《英雄聯盟之誰與爭鋒》作者俞虹(網名“亂”)也對此深有感觸:“影視和小說本質上都是講故事,但文字怎樣轉換成畫面,這中間需要艱巨的工程。”對于那些本身就不太成熟的網絡小說而言,尤其如此。

      網絡小說作為熱門IP,擁有的巨大受眾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同時必須看到,網絡降低了文學創作的門檻,許多網絡小說技巧、思想境界皆不高,也談不上什么個人風格。閱文集團CEO吳文輝說:“網絡小說的寫作大多比較隨性,這可能給編劇的進一步改編加工帶來困難。”比如《畫皮2》的編劇冉甲男就遇到過這種情況:資方提供的所謂熱門IP,人物、故事都非常混亂,這樣的熱門IP大約只熱在有一批粉絲罷了。

      原創力是制勝法寶

      新興概念從來不乏熱心人來“炒”,近一段時間,已經有太多人迷戀于談論以網絡小說為代表的熱門IP,大有“得熱門IP者得天下”的豪邁。不過,以為有了熱門IP就有了上乘藝術的想法是天真可笑的。“熱門IP也只是素材,對創作者來說跟其他素材沒有區別。”知名導演、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說,“我們看到很多從網絡小說改編過來的網劇,雷人的人物造型、臺詞,不嚴謹的故事架構,其藝術質量堪憂,仿佛有了熱門IP及其背后的眾多粉絲作支撐,就可以放松對藝術創作的要求,這是錯誤的、值得警惕的現象。”

      IP雖熱,也有人對它不“感冒”。“我認為編劇最重要的是原創力,是表達思想,對著現成的且很可能是藝術含量并不很高的東西改編,長此以往對編劇的原創力是種傷害。”《嘿,老頭!》的編劇之一俞露說。原創力對一個好故事的誕生至關重要,哪怕是改編,原創力也是劇本在原作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的必要條件。可是原創力恰恰是人們在大談熱門IP時所忽略了的。或許邵燕君說得更直白些:“中國編劇的整體原創力從來不高、亟待提高,這不是從改編熱門IP開始的。”

      且不說改編的問題,網絡小說本身包含著多少原創力,也是值得懷疑的問題。許多網絡小說是每日更新或每周更新,作者在創作中能夠不斷看到讀者的反饋,這種反饋勢必影響后續故事的走向。這種創作形態往好了說是作家與讀者的智力、審美需求博弈的結果,說得刻薄些是作家為了粉絲量和粉絲量所代表的利益而極大考慮了所謂“用戶”的需求而創作,這種創作模式把藝術創作的主體性置于何地呢?由這樣的網絡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劇,其商品屬性自然被放得很大,藝術屬性是否落到了尷尬的境地呢?

      在大批熱而差的作品被炮制出來之前,是該思考:網絡小說離影視劇究竟有多遠。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