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瞿弦和:舞臺上的守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25日09:50 來源:人民日報 德 州
      瞿弦和(速寫)    羅雪村繪  瞿弦和(速寫)   羅雪村繪

      莎士比亞曾說:“人生如舞臺”。每一個人都在舞臺之上尋找自我的角色,演繹不同的人生。對于瞿弦和而言,舞臺不僅僅是關于人生的精彩譬喻,而且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他的人生已經與舞臺融和在一起,展現出動人的風景。

      瞿弦和與舞臺結緣,是偶然也是必然。年幼時,他是北京市少年宮藝術團的第一批學員,在各種活動中,展現了出眾的表演才華。高考時他填報的第一志愿是中國科技大學,不想卻被中央戲劇學院提前錄取,也許這正是人生機緣的巧合。從此,他開始了與舞臺為伴的人生。

      大學畢業之后,他舍棄國家對華僑家庭的照顧,自愿去了青海。這種選擇既源于對祖國真摯的愛,也源于父親的熏陶。他的父親早年曾追隨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后來由于白色恐怖,輾轉去了海外,先后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僑學校當老師。新中國成立之后,出生在海外的瞿弦和隨父親回到祖國并定居北京。父親的經歷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瞿弦和在青海生活了八年,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那片高原的幾乎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跡,那里的山水和民情也陶冶著他。在廣闊的人生舞臺上,他的性格和藝術日趨成熟。他曾動情地說是青海人民培養了他。那之后,瞿弦和被調入中國煤礦文工團,生活的環境雖然變了,但他對舞臺的熱愛沒有改變:他將自己完全融入到工作中,傾情創作、用心表演,通過一部部文藝作品,展現出一位藝術工作者的追求與探索。

      舞臺是一面鏡子,能映照出一個人的藝術水準,也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舞臺之于瞿弦和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表現自我,更在于表現千萬煤礦工人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在中國煤礦文工團的日子里,他常常提醒自己、提醒身邊的演員們:為煤礦工人演出關乎責任、關乎良知,不論條件如何艱苦,只要有煤礦工人的地方,就要有煤礦文工團演員們的歌聲和舞姿。

      “你深深彎下的脊梁,馱起民族的尊嚴;那額頭閃亮的礦燈,點亮華夏的光輝。你們才有資格,接受陽光的贊美,礦工萬歲!”聲樂套曲《礦工萬歲》中的這段話充盈著創作者對礦工真摯的情感和熱情的贊頌,也濃縮了瞿弦和的藝術心聲:贊頌礦工精神,全心為豐富礦工的藝術生活服務。

      瞿弦和對待藝術博采眾長,精益求精,贏得了不少榮譽。他對藝術有著自己獨到的認知,以朗誦為例,他這樣闡釋自己的見解:“有人以為朗誦不外乎是語言表達技巧的展示,所謂與生俱來的音色、所謂抑揚頓挫,但我認為,語言表達藝術里一定包含著更多的東西,比如攝人心魄的情、玄妙精深的理……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元素,不能被忽略。”

      他朗誦過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郭小川的《團泊洼的秋天》、賀敬之的《雷鋒之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以及《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之水天上來》等名篇,每一次都能把握住作品內在的攝人心魄的力量。發自肺腑的情感讓他的朗讀富有情懷,在無數觀眾心中掀起巨大的波瀾。艾青在聽到瞿弦和朗誦《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后,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不知為什么,只要是瞿弦和朗誦這首詩歌,我聽了就激動得想掉眼淚。”

      在生活中,瞿弦和待人謙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愛聽廣播的人會說瞿弦和是著名演播家,愛看電視的人說他是著名主持人,愛聽朗誦的人說他是朗誦家。每一個稱謂都表達了觀眾對他的嘉許。現在,退休的瞿弦和仍活躍在舞臺上,他是藝術良知和責任的執著守望者。

      人物簡介:

      瞿弦和,1944年生于印尼蘇門答臘,6歲隨父母回國,1965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國家一級演員,曾任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瞿弦和的朗誦藝術為很多觀眾所喜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