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雪域丹青》:既接地氣又時尚的藏漢民族團結之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19日11:22 來源:中國民族報 寸麗香

      上世紀80年代,一對支邊漢族干部夫婦在西藏昌都八宿縣雙雙遇難,留下一個六七歲的孤兒曾丹青。一位飽經滄桑,生活在寺里的喇嘛強巴為感恩,來到山下的工作站,含辛茹苦地撫養這個漢族孩子,培養教育他,教他學習文化知識,引導他長大成人。曾丹青從小就對唐卡有濃厚興趣,他在強巴的指導下學習繪制唐卡。若干年后,曾丹青不負眾望,將西藏唐卡與國畫、油畫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畫風,并成長為世界級優秀畫家。但他最終放棄一切優厚待遇,毅然回到強巴喇嘛身邊,譜寫了一曲藏漢團結、血肉相聯的樂章。

      看點:

      《雪域丹青》近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辦的第33屆曙光旬國際電影節中,榮獲國際大獎“特殊銀幕獎”。此片還曾入圍2014年度第21屆中國大學生電影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第18屆“北京放映”活動、第38屆蒙特利爾電影節、 絲綢之路國際華語電影節等,深受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堪稱一部西藏影視精品力作。

      對  話

      編劇楊年華:將宗教元素融入電影人物的生活細節

      問:請您談一下《雪域丹青》這部影片的創作初衷。

      答:從整體上來講,創作這部電影的想法是我響應黨的號召,參加文聯組織的第一批下鄉駐村采風活動時產生的。當時,我來到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泥巴村駐村,跟時任縣委書記四郎談了我想以當地為背景創作一部電影的想法。書記很支持,我就在做好駐村工作的各項事宜時,積極協調,促成了八宿縣與云南民族電影制片廠合作拍攝電影《雪域丹青》之事。

      問:您認為《雪域丹青》能取得這么好的社會反響的原因是什么?

      答:《雪域丹青》譜寫了一曲漢、藏民族血肉相聯、生死交融的新樂章。影片在揭示人性返璞歸真的同時,也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重大意義,并展示了茶馬古道上八宿縣獨特迷人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風土人情,悠久燦爛的藏文化,以及昌都在改革開放后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影片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創新,電影塑造的是一位喇嘛撫養漢族孤兒成為畫家的故事。以國際電影界較為敏感的宗教題材為元素,巧妙地把它融入人物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中。二是該片主要由西藏本土投資、本土編劇創作,故事情節既接地氣,又跟得上時代步伐。三是影片作為當地創先爭優、強基惠民活動的產物,將八宿縣委、縣政府開展的駐村工作與西藏自身豐厚文化底蘊緊密結合起來進行創作,把我國的惠民政策宣傳到了國際上。

      問:這部電影在劇本創作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答:劇本創作上,我遇到的困難不少,但主要是要去思考如何把握好民族政策這個度,怎樣體現藏漢民族的團結與友誼,以及干部群眾的魚水情。因為劇本描寫的是一位喇嘛養育一對漢族夫婦的孤兒,這個養育過程怎樣去表現都需要去認真思考。我多次深入實地考察調研,才創作完成了自己比較滿意的劇本。

      問:影片在拍攝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什么?

      答:拍攝《雪域丹青》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一開始,要到各藝術團體挑選演員就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先初選,接著一個個錄音、試鏡,從幾十個、上百個候選人中挑選,還有選景也花了不少時間。

      拍攝當中遇到的困難就更多了。但最大的難題是演員的檔期問題。當時昌都地區藝術團正好在拉薩有演出任務,而影片導演韓越選中了這個團的四郎卓嘎。我們多次與藝術團團長協商,他都沒有同意,因為有演出任務,他也不能做主。后來,我們雖然找到了昌都宣傳部和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相關負責人也沒有協調下來。當時,我們都勸韓越導演,要不換一個演員。導演卻說:“影片要想保證達到一定的藝術水準,必須要四郎卓嘎來演。”最后,剛好碰上藝術團演出期間有點間歇,才見縫插針地把四郎卓嘎借出來,電影才得以順利完成拍攝。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