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活動 >> 文學活動 >> 正文

    詩人李小雨追思會在京舉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19日07:47 來源:中國作家網 黃尚恩

      “一只椰子,陪我上路/一只黃褐色的/沉甸甸的、毛茸茸的椰子……”當李小雨生前在病中朗讀自己詩作的影像出現在大屏幕上時,會場上的詩友、親人不禁潸然淚下。6月13日,由中國詩歌學會主辦的“飄逝的紅紗巾——詩人李小雨追思會”在京舉行。眾多詩歌界人士以及李小雨的親朋好友與會,共同追憶詩人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探討她在詩歌創作、詩歌編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說,李小雨為中國新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詩人,她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作。這些作品剛柔并濟,富有節奏感,充滿了細膩的情思和豐富的想象。作為編輯,她在《詩刊》工作的30多年里兢兢業業,策劃了許多深受讀者喜愛的欄目,推薦和發表了大量優秀詩歌作品,并懷著極大熱情去發現、培養年輕詩人。她還參與創建中國詩歌學會,20多年來不遺余力地開展工作,舉辦了眾多有助于詩歌繁榮的活動,付出的辛勞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她感覺敏銳、心態樂觀,做事情從不敷衍,對朋友重情重義。她為促進詩歌發展所傾注的大量心血,值得我們不斷地去緬懷。

      中國詩歌學會名譽會長張同吾特意發來了長信。他認為,李小雨有著極其敏銳、細密而又精到的藝術感覺。她所營造的意象符號新穎鮮活,包蘊著美妙的情思和豐盈的內涵。她的作品風格各異,但都能夠將深刻的歷史感悟與強烈的生命意識融于一體。如果不是編務纏身,她可以寫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談起李小雨的詩歌創作,大家自然會想到她1980年發表于《人民日報》的組詩《海南情思》。其中的詩作《夜》曾被作家章明在《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中加以點評,成為當時“朦朧詩”大討論的觸發點之一。評論家唐曉渡認為,當時李小雨和其他一批詩人的作品被討論,從而讓人們將視野從詩歌的外部轉向詩歌的內部,這對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詩人峭巖認為,李小雨的作品與李瑛的詩歌有很多類似之處,即善于從小處落筆﹐從具體的局部生活現象入手﹐努力揭示其中蘊含的時代內容,以柔婉的抒情表達剛健的思想力量。

      周明、曾凡華、程步濤、朱先樹、周所同、馬淑琴、大衛等與會者也對李小雨的詩歌作了高度評價。大家談到,李小雨的詩歌創作源于她深厚的生活積累。她曾赴華北油田體驗生活,到各地進行采訪創作,因而能夠寫出具有豐富生活底蘊的作品。最關鍵的是,她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對待事物愛憎分明,敢于真實表達自己的看法。

      李小雨對編輯工作的熱愛讓人印象深刻。《詩刊》副主編李少君說,他查閱了李小雨的很多檔案資料,發現她在寫年度工作總結時最看重的就是:這一年都推薦和發表了哪些優秀詩人詩作,而對自己的創作情況和所參加的活動提及不多。對編輯工作的這份熱愛也在她平時的生活中體現出來,無論到哪里,她包里總是裝著一沓稿件,隨時拿出來閱讀。

      李小雨的丈夫高鑒回憶說:“李小雨最后在醫院一直昏迷著。那天早上5點,她突然開口說話了:‘嘿,你寄來的稿子我收到了,挺好的。我準備把它和另外四個人的稿子編為一組推出。’她已經不認識我了,但還記得編輯的事。可以說,編輯的工作已經融化到她的骨髓里去了。”

      也正因為李小雨對編輯工作的熱愛與執著,她才能夠推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詩人。在追思會上,李曉樺、郭曉曄、賀平、李成恩等詩人追憶了李小雨當年就詩歌稿件和他們進行討論的情景。他們談到,李小雨對詩歌作者的這份愛護和關懷,會激勵他們不斷地進行寫作。

      由中國詩歌學會主編的《李小雨詩選》和紀念文集《潤物細無聲——悼念與追思詩人李小雨》也在會上與讀者見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