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聲》劇照 李星彤 攝
古代文學批評家劉勰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筆者看過的話劇沒有千部之多,至少也不下百部了,但還是不敢說見多識廣,看過北京人藝小劇場話劇《槍聲》以后,又多了一種奇特的觀劇體驗。從未在話劇舞臺聽到過槍聲大作,相信觀眾的感覺會和我一樣,為之震撼和驚異,也為之感慨與警醒。由傅玲編劇,唐燁導演,史蘭芽、仇曉光、李勁峰、孫曉鵬、楊懿和冷紀元出演的這部話劇新作,顯示出小劇場戲劇實驗探索的先鋒精神和不居人后的創新意識,讓人感到耳目一新,頗具舞臺沖擊力與感染力。
“槍聲大作” ,既可以理解為物理的槍聲大作,又可以當做藝術的槍聲大作。不夸張地說,它有一部大作的影子。
“大局觀”本是一個圍棋術語,用在戲劇創作上卻十分貼切。編劇傅玲,一位女性編劇選擇世界大戰做背景還不大氣磅礴?索姆河戰役幾乎無人不曉,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次最具規模、最為慘烈的戰役。那還是1916年夏天至秋天的事情,交戰雙方——即協約國與同盟國各投入兵力86個師和67個師。這一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作戰的戰役,活像一架開足馬力的絞肉機,活活絞殺了130萬年輕、鮮活、充滿朝氣的生命,占整個“一戰”雙方士兵陣亡總數六分之一。這些生命是媽媽未來的期盼,也是女友或妻子站在家門前翹首以盼的歸人,但是他們命喪黃泉。戰爭,那惡魔般的嗜血、吸血的本質和殘忍至極的荒唐性和荒謬性,讓人深思。顯然,傅玲以女性特具的那種善良與仁慈,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并通過舞臺形象來布道——布她詛咒戰爭魔鬼、捍衛世界和平的大道。再從觀眾角度看,倘若我們剔除以上近現代戰爭史的常識,前來觀摩這部叫做《槍聲》的話劇,那么對于人物和劇情的理解和感受將會受到很大限制。
一般說來,女人的方向感比男人要差。但凡事皆有例外,無論是女編劇傅玲還是女導演唐燁,在激烈、駭人的“槍聲”中都沒有迷失,更沒有驚慌,甚至沒有絲毫的心神不定或煩躁不安,正相反,她們竟然一致的沉著、鎮靜,而且還顯出堅毅和篤定。她們共同協作,彼此幫襯,形成合力推進戰場的“槍聲”的驚人效果,而演員們熱辣、火爆地投入,人物造型能力的凸顯,以及舞臺美術與音樂設計的出彩,也同樣給力。
《槍聲》是帶有火藥味的劇名,未及踏入劇場似乎已經聞到一股硫磺的味道仿佛硝煙彌漫,于是很為編導者和表演者捏一把汗,畢竟戰爭的題材宏大、視閾寬廣,而小劇場的場地不大、私密的氣氛頗濃。但是,隨著劇情的漸漸深入,人物形象的慢慢確立,才感到戰場上的火藥味雖有,但家庭里的人情味更多。各國文學藝術家對“一戰”在各個國家利益基礎上,對人類無數生命造成傷害的罪惡的詛咒,雖然在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但也絕不會是最后一次。與人類永恒的親情、愛情、友情有關,挖掘人性深處的本質特征和永恒價值是這部劇所持的非常明確、清晰異常的方向性。
史蘭芽飾演的艾瑪這一母親形象,知性與感性平衡,絕望與希望并存,先后在戰爭中失去丈夫和兒子的苦難沒有把她壓垮,很令人欽佩。艾瑪不僅塑造得血肉豐滿,而且形神俱現。孫曉鵬飾演的弗蘭克(德國)和冷紀元飾演的哈里(英國) ,即身份為兩個不同國籍的親密同窗、好友的角色,也詮釋得十分到位。弗蘭克自從舉槍射向好友哈里之后,就再也沒有得到心靈的寧靜,直到他羞愧難當地直接面對哈里的母親艾瑪,并跪下懺悔。然而,公平地說,與其認為弗蘭克是殺死好友哈里的罪人,倒不如承認弗蘭克是拯救好友哈里靈魂的恩人。在好友哈里身受重傷、奄奄一息的時候,特別是在他請求弗蘭克對自己開槍,以免被德軍俘虜而遭受虐待和凌辱的情形之下,弗蘭克還能有什么更好的選擇?顯然沒有。
應該說,編劇設置的這一劇中人物情感的“死結” (緣于哈里神秘死亡)是非常巧妙的,“死結”不解,則活人不安,甚至糾結得無法再活下去,更不要說幸福。其中,內心波瀾起伏、不能自已的人,不光是弗蘭克和哈里的母親,還有丹尼斯和克萊爾(法國兄妹) 。對人物心理、情緒細致入微地刻畫和揭示,是這部劇明顯的長處,原因大概與女性做編導有關。而所有這些劇中人的內在煩惱、憂慮、恐懼與掙扎,都是我們當代人所面臨的生存困境的折射和縮影。藝術創作者的悲憫之心與關愛之意盡在其中。
該懺悔的槍手弗蘭克懺悔了,該寬恕的哈里的母親艾瑪寬恕了,該解脫的兄妹丹尼斯和克萊爾也解脫了,似乎這部劇該結束了,事實上卻沒有。好像有些突兀,卻著實必要的尾聲出現了。它出現得適時而又適宜,既讓全劇首尾呼應,又關照一劇主題要義。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母親艾瑪和同樣失去兒子的父親西格蒙德,兩人在士兵墓地不期而遇。一位英國母親和一位德國軍人關于戰爭和生命的爭執,是我們在舞臺上所能見到的最溫情、也最冷酷的一幕場景,同時也因對峙而和諧——顯得最感性、也最理智。
在一位經歷了丈夫和兒子先后死于戰場之慘痛的母親看來,戰爭雙方的殺戮中,只有犧牲,沒有勝利;而戰爭中的殺人者和被殺者,都是被害者。因為,戰爭的起源是人類的貪欲,龐大的欲望帶來龐大的災難,嗜欲過度的人成為嗜血過度的人,無數生之希望變成了死之哀痛。很難想象這樣俯瞰人寰、縱論天下的睿智哲思,竟然出自女編劇之手,這樣的尾聲之必要,在于給整部劇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