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展訊 >> 正文

    描繪青春展未來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15日12:01 來源:光明日報 鄭苒 郭冠東
    飄零似客心(中國畫) 巴山飄零似客心(中國畫) 巴山
    藝術品健身計劃(裝置) 崔彥斌藝術品健身計劃(裝置) 崔彥斌
    中間地帶(油畫)鹿瑩中間地帶(油畫)鹿瑩

      六月,藝術界又將迎來新的血液——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846位本科畢業生們,帶著包括繪畫、雕塑、設計作品、實驗藝術等在內的近3000件畢業作品,即將從校園步入社會。今年的本科生畢業作品展作為首屆“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的重要組成,較之往屆對社會更加開放,迎來了更多的關注。從6月1日至6月30日,中央美術學院內多個場館向社會開放,并集中展示本科畢業生的創作成果。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宋協偉教授是本次“畢業季”的執行策劃,也是設計學院第六工作室的畢業設計導師。“讓我最滿意的是,這些參展作品體現出同學們敢于面對現實、提出并呈現問題的創作態度。”他告訴我們。

      無論是造型多樣的雕塑,色彩明快的油畫,還是充滿童心的繪本,展出的作品大都帶著年輕人的鮮明烙印,在形式和內容上并不拘泥于傳統。他們大膽地融合、創新,連接起歷史與未來、虛幻與現實,一筆一墨,都滲透著年輕人的好奇心和熱情,以及對藝術之美孜孜不倦的探索。

      在中國畫學院學生巴山的作品《飄零似客心》中,一人一馬構成了畫面的主體,整體色調溫潤清透。畫中少女神色淡然,眼神中透出女性獨有的細膩。作者著力以眼神和姿態表現馬和少女之間微妙的關系,給畫面鋪上一層溫婉、自然又有些曖昧的氛圍。她的創作靈感來自于互聯網上一組馬的攝影作品,而歷史上馬和人的關系又總是互動而微妙的。“畫如其名。”她說,“我和畫中人同是生活在異鄉的追夢人,閑暇時會席地而坐,思考著內心的歸宿。”談到畢業生的創作特點,她強調了“年齡段”與“想象力”。“我們在創作時處在一種比較夢幻的狀態,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她說,“中國畫注重發掘平凡生活中的詩意,專注追求內心‘情到深處是孤獨’的境界。”

      說起同齡人的創作心境,同樣出身于中國畫學院的任才峰則用“理想化”和“浪漫”來形容。在他看來,四年的美院學習引導著他不斷探索中國畫及中國畫美學的奧義。他在畢業作品《萬物之聲》中嘗試將內心對生命的感悟寄于尺幅天地。“傳統的中國花鳥畫大都呈現的是人對美的感受,我想為什么花鳥畫不能像人物畫那樣,探究一些人文現象?”神話珍獸、陰陽五行、瀕危動物、佛家箴言,任才峰小心翼翼地探索著這些事物的內部聯系,并以包容性極強的八卦圖的形式呈現了出來。“畢業季吸引了很多媒體、畫廊以及藝術愛好者對我們的關注。如果對我的作品感興趣,他們會跟我聯系,聊一聊對作品的想法。”任才峰說。

      今年社會各界能夠零距離接觸到畢業生的創作成果,得益于中央美術學院的一系列新舉措。其中最大的變化是,本科生畢業展由原先的各專業輪流展出,轉變為所有畢業生的作品在同一時間集中展示。展出時間也由原來的一周左右延長為一個月的時間。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表示,今年的畢業展并不局限于校內的觀摩和評審層面,而是將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目光的檢驗。他認為,學院今年的舉措,正是用一種主動和包容的姿態迎接來自社會各界對其教學成果的檢驗,并給了社會一個全面認識、了解中央美術學院教育狀態的機會。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認為此次“畢業季”將靜止、封閉的傳統畢業展方式轉換成立體、動態、開放的學術交流活動,有利于畢業生增強藝術自信,也有利于讓業界和社會了解中央美術學院,建立寬闊的創作平臺。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巴山對于學校的新舉措深表贊同。巴山的導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金瑞一直致力于傳統重彩技法的研究,他常說這是一項失落的傳統。“畢業季”這個展示平臺讓學生與社會接觸更緊密,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讓他們開始思考如何在一個更廣闊的層面上將這種傳統發揚光大。

      “希望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學習、繼續思考,增加社會體驗,”宋協偉對畢業生提出衷心建議,“還希望他們多關注新學科的發展,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未來,中央美術學院將嘗試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畢業展結合起來,并使畢業生作品與教學空間緊密聯合,真正使教育回歸到其樸素本質,并由此走向常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