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由技入道 借古開今

    ——山水畫課徒教學的意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15日11:52 來源:光明日報 張捷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演進是歷史沿革的自然規律,歷代不同藝術流派、風格語言的產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并經過長期的筆墨實踐后逐步形成的傳承發展。每一次變革,既與前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又給后人以影響,人們在回望中拓展,循環往復而溫故知新,使傳統山水畫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在當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傳統學科建設的中國山水畫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思考與挑戰。新穎而有效的教學模式,科學而務實的教學實踐,或對原有的教學大綱進行改良、修正和重構時,傳統山水畫的筆墨師承和口口相傳是否完全可以被取代?實踐證明,教學示范和課徒畫稿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已經成為今天山水畫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綜合教學思考中相輔相成而格局互補的重要手段。

      課徒教學的前提在于學院的培養目標和學術宗旨,尤其在學生本科學習階段,使其在主觀上認清優秀傳統筆墨的實質,打牢基礎,以求繼承與創新。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長期教育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來解決山水畫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歷史為我們今天的山水畫教學提供了極為豐厚的學習資源,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可以說是文脈最為清晰、體系最為完備的畫種。從選擇臨本、講解示范、畫理畫論,到最后的總結評估,都需要有嚴謹的學風、耐心的指授、思想的傳遞等齊頭并進的整體教學跟進。正本清源的同時,我們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體會母體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探求傳統文化精神本源的深刻知性?如何拓寬教學視野,吸納和借鑒一切優秀文化,構建多元有效的山水畫教學平臺?在精神層面,又以怎樣的學術姿態來維護民族文化立場,建立全球藝術格局中的平等話語權?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注重培養美術院校大學生在道德情操、學術品格、藝術精神、筆墨技能等方面素養的全面提升,打造有民族精神和獨立人格的自我價值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山水畫特有的表意寫心的創作思想具備了深刻的人文情愫,借物達意、揮寫心象的筆墨語言使藝術的本體精神和創造才情得以馳騁,從而憑借開放心靈的坦誠姿態與世人對話。筆墨是具有血肉和生命力的東西,因此自覺認知意識下使學習者的筆墨品格得到滋養和提升的那些“模山范水”就具備了特殊的文化含義。今天,如果我們面對經典藝術圖式只是單純地觀望、臨摹與維護,而不是入微地體認、交心與對話,就有可能消解傳統文化賦予山水畫教學的本意而背離了真正的筆墨精神。

      山水畫教學無法繞開言傳身教的筆墨示范,而示范教學又無法脫離臨本、物象以及內心世界創作的渴求,無論臨摹、寫生、創作,都包含了課徒示范教學的直觀感受下的接納意義,使山水畫教學變得更為直接、生動和鮮活,而非單一抽象的語言表述。傳統意義上的課徒畫稿本意是讓初學者從臨摹入手,那些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的山水畫稿(如《芥子園畫譜》)為后來的學習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教材范本。而在信息廣博的今天,大量的畫冊、文獻資料以及仿真復制可以提供給學習者臨摹和借鑒,但課徒畫稿的步驟解構、筆墨分析仍然有它特殊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以傳統的價值命題來強調傳統,重視臨摹和師承,以求傳統筆墨語言的吸收和轉換,是山水畫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傳統之所以稱之為傳統,是因為它能“傳”,又能“統”,一傳百年千年而經久不衰,“統”是高度,也是標桿,即“傳而統之”。當然,傳統不可能是同一種面孔,傳統是歷經歲月而難以磨滅的精華,它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可續性。中國山水畫的教學離不開師古人、師造化、師本心的過程,通過臨摹、寫生、創作以及書法篆刻、詩詞題跋、畫理畫論等課程的綜合學習,實踐與理論并舉,有步驟地系統訓練、提高、參悟。道由技生、技由道合,兩者相輔相成。所謂“落墨為格”包含了筆墨與精神的雙重性,即“技”與“道”的合一,否則只能眼高手低,難達本意。怎么畫?畫什么?為何畫?實際就是中國山水畫教學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本科到研究生學習的逐步推升,也是中國山水畫從筆墨境界到人文境界,再到生命境界的藝術大化。認知傳統,開拓創新,古今中外,兼容并蓄,積極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本體精神和獨立人格,扎實基礎,厚積薄發,并激發他們潛在的創造力,這是當下山水畫教學的首要方面。

      中國美術學院走到今天已經是86個春秋了。早在林風眠先生執掌國立藝專期間,老一輩藝術家如黃賓虹、鄭午昌等先生以分散式教學來傳授山水畫技藝,當時的學生有李可染、吳冠中、王伯敏等。林風眠的彩墨風景和潘天壽的山水畫對當時及后來的中國畫壇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兩種不同的教學思想也延續成為今天的多元發展。1958年,中國美術學院在分系教學的基礎上開設了人物、山水、花鳥的分科專業教學,從此山水畫專業開始了有序發展的教學歷程,這也是全國最早的山水畫專業本科。1961年潘天壽先生從上海請來陸儼少先生擔任客座教師,這在中國畫系的山水畫教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陸儼少先生提出,學生必須四分讀書、三分書法、三分作畫,強調畫好山水畫,更重要的是做好畫外功夫。這一學術主張豐富了山水畫教學的內容,學生除了認真臨摹傳統經典之作以外,還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大量文藝書籍,每日臨摹碑帖以提高自身全面修養。在當時出版條件相對較差的情況下,顧坤伯先生、潘韻先生、陸儼少先生還繪制了大量的山水畫課徒稿,這些珍貴的教材可以讓學生在較短時間里了解和掌握傳統的要領,為以后臨摹傳統山水畫辟出了一條捷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基礎教材被當作后來學生入學的基礎和必修課而一直沿用至今。中國畫系山水畫專業的教學模式,傳承了中國美術學院長期以來優良的教學傳統,經過不斷改良和優化,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山水畫教學體系,教師的講解、解剖、示范,對學生的繼承、發揚、創造有著極為重要的實踐和理論的指導意義。

      縱觀山水畫專業學科的發展歷程,老一輩藝術教育家已為我們的教學積累了大量教材課稿、技法畫譜、文獻研究與理論讀本,這些豐厚的教學資源傾注了他們畢生的心血,成為我們今天文脈相承的山水畫教學的永久財富。古往今來,優秀課徒畫稿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在萬象更新的今天,山水畫教育一線的中青年教師也是身體力行,推陳出新,努力開創傳統山水畫的新范式。他們獨到的藝術見解,新穎的筆墨語言,教學中的經驗積累共同構成了當代山水畫教學多元發展的強大動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