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文學評論 >> 正文
“我用五百年時光構思一闋格則勒,好讓你和十二木卡姆不離不棄,第一行是我堅忍不屈的步履,第二行是你深情擁抱的雙臂……我的雙行詩是你愛著時動人的眼,我的雙行詩是木卡姆蒼茫中的壯麗……”
雖然又是一個霧霾彌漫的早晨,但大好的時光,怎能就這樣從我的眼前溜走?從書案上拿起致齡的詩集《莫若當初》,才翻看了幾頁,便如同遇見一陣久違的風,一場久盼的雨,立時感到有一種滄桑涼意襲上心頭,似乎聞到了來自于遙遠的南疆、來自于維吾爾人民生活底層、來自于大地深處春天的芬芳。
每一個人都有爭取自己發言的機會,致齡的發言即為他的詩歌。這是我讀到致齡詩集《莫若當初》后的第一感覺。
致齡,一位深入南疆十余年的行走詩人,他有血性、有少數民族特有的博愛與包容。他的詩一貫直面生活。他發出的“聲音”,猶如奏響一支悠長的事關生命與生存、民族情感與融合的蒼茫浩瀚之歌,讓人熱血沸騰。他的詩讓我感受到了文學的自由與豪情,感受到了一位苗族詩人獻身于南疆、獻身于維吾爾人民的悲壯,感受到他幾經磨難甚至險些失去性命的體驗……
“在我們的圣湖邊您拍打著翎羽,片片潔白在我懷里翻飛成詩歌,血一樣紅的是訣別父親那夜我的誓言,天鵝一般白的是您智慧與圣潔的傳說,請用您溫馨的羽毛擦干我征戰的血,請讓我從此駐進您雙眼的浩瀚煙波……”
致齡對維吾爾族著名的藝術綜合表現形式十二木卡姆的熱愛與致敬,是他十余年深入南疆的體驗與體會。無論是作家還是詩人,都應關心和體味古文化的魅力,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的文化。因為他們的文化很獨特,生活很有特色。對許多詩人與作家來說,這些民族是陌生的,新鮮的,有吸引力的,也是激發創作靈感的寶庫。
眼下的一些詩人、作家,大多是“閉門造詩文”,他們或許在技術層面、語言層面或地域層面,為讀者提供很多詩歌文章,然而卻于內容上、精神上、詩魂上很是蒼白。致齡則表現出一個現代詩人少有的特質。在感情上、內容上、詩魂上、人民情懷上,他和他的詩不是過客與旁觀者,而是深入到人民內心,邊塞內心和讀者內心。
中國的詩歌有許多類型,有格律詩,有絕句,有新詩,也有散文詩,而十二木卡姆是少數民族詩歌的一種樣式,是一種民間的源于牧民民歌色彩的詩歌形式。這種詩歌屬于邊塞詩,一般來說既豪邁又悲壯,既得意又哀傷。致齡的詩雖然還達不到這般高度,但他融入于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之中,不是用一個外來者的視角和眼光去看待他們,而是與他們一同生活,一同歌唱,用他們的詩歌形式進行創作,這就是一種貢獻,這就是一種博愛的精神。這為我們現代詩人和作家,開創出了一條真正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學道路。
寫詩如寫字,寫字者大多是先要臨摹古帖,在深入學習和摹仿后,再求變法與創新。致齡深入南疆,已經將其認作第二故鄉,這就如同練習書法一樣,致齡完成了他的第一步臨摹的過程。詩集《莫若當初》,就是他從臨摹到創造的蛻變。“西邊的風景太讓人疲憊”,多好的詩句。這詩句不是隨意得來的,是致齡向少數民族詩歌致敬的結果。
在南疆這塊熾熱的土地上,少數民族兒女們的真情努力和付出,讓一條文化河流源遠流長。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具有得天獨厚文化資源的南疆,一定會在奔涌的時代大潮中,在團結與和諧的凱歌中,在十二木卡姆的吟唱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完成南疆民族文化與時代文化的跨越式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