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歷經十年,我們編撰出版了這套《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 ,用勞動成果實現了對傳統藝術的保護,留下了這門手藝和過去時代的印記。 ”在6月6日舉辦的“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2015全國文化遺產日主題活動暨《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項目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民協顧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泥人張傳承人張锠這樣說。2003年,中國民協啟動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確立了十個專題項目, 《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是其中之一,被列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并于去年年底出版面世。
從圖文并茂到活態記錄
圖文并茂是該集成的顯著特點。據介紹, 《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全套九卷,總計約280萬字和6000余幅珍貴影像資料,但與一般的畫冊式編撰也有顯著區別,正如無錫中國泥人博物館館長、 《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無錫分卷主編沈大授所指出的:“集成是從非遺活態傳承出發所做的記錄,客觀呈現了各地泥彩塑的藝術形態。 ”
民間泥彩塑的產生是與具體的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實踐分不開的,作為《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的執行主編,張锠介紹說,集成的調查和編撰嚴格遵循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總體要求和操作規范,“不僅著眼于民間泥彩塑作品的推介,還系統全面地從自然環境、村落形態、歷史人文、地域生活、民俗方式到家居作坊、工具材料、工藝流程、店鋪銷售、藝人傳記、口訣趣聞等方面立體呈現了各地區民間泥彩塑演進和流變中的狀貌。 ”
集成由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及各地民間文化學者進行撰寫,通過對民間泥彩塑產地的實地調查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民間泥彩塑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一方面,民間泥彩塑的消費群體大幅度萎縮,逐漸由廣泛的鄉間兒童和農村家庭轉向非常小眾的收藏群體,另一方面,在同樣的背景下,也不乏一些適應當代審美和環境,通過材料等形式轉變,培養新的消費人群,實現成功轉型的例子。
與會者普遍認為,從活態傳承出發,集成忠實記錄了民間泥彩塑在當下的處境,比如鳳翔泥塑等作為旅游產品的嘗試,體現了當代民間泥彩塑艱難的轉型,以何種方式關心、研究和扶植民間泥彩塑的更新發展,也是當代民間美術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面向未來,把基因留下
泥彩塑孕生在民間文化沃土當中,當代社會在變,泥彩塑的藝術取向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發生了變化。然而,“長期以來民間泥彩塑在美術史上很少見諸文字記載,因為它們的創造者是以工匠、民間藝人為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他們的創作活動被看作是‘皂隸之事’ ,因此缺乏系統的研究與總結。 ”北京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助理、 《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河北分卷主編趙健磊說,在當代商品大潮的沖擊下,許多民間藝人不再進行民間泥彩塑的制作,民間泥彩塑的發展呈現出衰退的跡象,因此加強民間泥彩塑的研究與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為了編撰河北分卷,趙健磊對幾個主產區進行了重新走訪,多年前走訪過的藝人們早已白發蒼蒼,但是鮮有年輕人加入泥彩塑的制作隊伍。趙健磊說:“也許10年或者20年后,我們只能通過文字和圖片來了解這門曾經隨處可見的民間藝術形式。 ”
通過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廣東等地的調查、記錄與梳理, 《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項目獲取了大量的資料,但最終形成的成果采取了一種“述而不作”的方式,更多的是客觀呈現,不過其中也隱含著文化選擇。在這個意義上,集成的價值或許就像原北京電子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李友友所說:“面向未來的讀者,先把基因留下,這比什么都重要。 ”
參與建設積極的生活方式
民間藝術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興有衰,生存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這個行當如何很好地活在今天、活到未來? ”沈大授的話引起與會者的思考。研討會的召開正值第十個全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今年的主題是“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與會者認為,泥彩塑的保護成果應該與社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這樣的保護才是可持續性的。
“民間美術以美學的方式,讓我們從不盡如人意的生活中超越出來,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生活方式。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說,“泥彩塑為什么有許多關公、穆桂英的形象?它用一套大家都讀得懂的精神語匯,以民間審美的方式,展現了對模范人物和歷史人物的認識,從小孩子玩泥巴開始,就把人格教育和道德感的培養注入其中,這是我們當代社會建設應該學習的表達精神訴求的手段。 ”
此外,在經濟上,作為手工藝的民間泥彩塑,對旅游產品開發和文化創意設計也具有巨大的衍生價值;泥彩塑對泥土和彩塑的完美結合,對設計藝術教育中的因材施藝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啟發意義。
正如學者所指出的,民間美術是為生活服務,同時在實用的基礎上也會有宗教的、道德的、藝術的超越和升華,是生活理想和民族精神最純粹的展現。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我們面前有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是守護,二是拓進,前者總結過去,后者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