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雅魯藏布江邊的通靈者》:文化的翻譯有多難?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08日11:09 來源:中國民族報 胡譜忠

      故事梗概:珞巴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已普查到的不足四千人,他們從以狩獵為生的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現代社會,已有半個多世紀了。影片作者用了一年的時間,在中印邊境的西藏米林縣瓊林村,拍攝了珞巴族最后一個看雞肝卦的米劑(占卜師)達國和一個紐布(巫師)兒子達藥的生產生活,以及當地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影片的原生態記錄,反映了當代社會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所經歷的普遍性變遷。這是我國首部記錄生活在中印邊境的珞巴族生存狀態和文化遺存的紀錄片。

      看點:

      該片是2015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之“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參展作品。導演劉軍伍是山東威海人,2013年他來到位于中印邊界的珞巴族聚居區,拍攝了這部關于珞巴族生產生活和宗教信仰的紀錄片,而他本人也經歷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作者最初拍攝的動機是記錄原始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遺存。劉軍伍雖然是位有經驗的紀錄片作者,但作為首位闖入這片地區的紀錄片人,他經歷了實實在在的“文化震驚”。尤其是當他面對一個人數很少、又完全陌生民族的宗教儀式時,由于沒有合適的翻譯,相互溝通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障礙,這一段經歷也成為作者長久縈繞心頭的無解的困惑。

      這部紀錄片不僅留下了人類學意義上文化遺存的光影,也顯現了橫亙在作者與被拍攝對象之間難以言說又無可奈何的無形隔膜。可以說,這部紀錄片在敘事結構方面的缺憾,源于人類學家在異文化面前“寫文化”時普遍遭遇的“結構性缺憾”。

      導演劉軍伍: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問:據說您當初進入這個地區時只是一名游客,后來拍攝了200多小時的素材,卻只剪輯出50多分鐘的成片。您能談談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緣起和過程嗎?

      答:我一直拍人文類紀錄片,文化傳承是我關注的重要問題。面對當下社會的道德缺失,作為一個藝術家,我一直希望能拍到一塊凈土。我曾到西藏,游遍拉薩、日喀則、納木措等地,我看到的生活都不是我想象的樣子。最后,我去了林芝,到了南伊溝,聽說有一個少數民族叫珞巴族,這個民族信奉萬物有靈,新中國成立后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我想,那里肯定有許多人類早期文化的遺存。早期的東西,就是我們最原本的東西,我想馬上拍攝一部紀錄片。村里有幾位重要的老人,經驗告訴我,老人不能等。

      這時,當地已經開發旅游,有位鄉民開了叫“珞巴山莊”的農家樂。我想,拍攝期間的生活不會有多大問題,那位農家樂的小老板也表示愿意幫助我。但后來我發現,他們其實并不理解合作的含義。我在山莊里住了兩個多月,最困難的事除了交通,就是翻譯。在村里招的翻譯小伙兒靠不住,后來不得不取消合作。在拍攝過程中,我發現在當地找的翻譯已經無法聽懂珞巴族老人的話,雖是同族,又是同鄉,但是20多歲的年輕人和80多歲的老人有時已經不能溝通了。他們進行日常對話沒問題,但涉及和做法事相關的事就不能準確翻譯。這說明文化演變之快已經到了同族隔代都需要翻譯的地步。這也成為我在這里拍攝時最頭疼的問題。

      這種情況讓我知道一些已拍攝的素材內容明明很重要,卻沒法使用。大連理工大學的珞巴族學生幫我翻譯了20多天,涉及做法事的時候,就懵懂得像個外人。后來,我想找曾經在外工作過的退休老人幫我,但找到這樣的翻譯不容易。有時,我不得不同時請兩個翻譯,先讓懂得做法事的老人把過程講解給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聽,再讓年輕人翻譯成漢語。因為前期和后期的翻譯跟不上,導致我對目前這個剪輯成品非常不滿意。

      經歷過這次拍攝之后,我再不會以個人名義去拍這種紀錄片了。不過,我想無論如何,自己為珞巴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此以后,再不會有“米劑”。我把他們的生活常態,包括做法事的過程都記錄下來了。我積累的素材信息量很大,很有價值。200多小時的素材,殫精竭慮才剪輯出這一版。現在,幾乎所有的素材都翻譯了,但涉及宗教的內容,只有那些有文化的人才聽得懂。我希望以后請一個珞巴族老人跟我一起剪片。最理想的狀態,是珞巴族人自己來拍,或者國家組織來拍。但現在等不及了,村里我認識的老人健在的越來越少。

      問:所以您對作品中的雞肝卜卦也不甚明白?

      答:不太明白,只知道雞肝卜卦可用于所有占卜事項。卜卦不僅可用雞肝,也可用豬肝、米、雞蛋等,通過卦肝來測吉兇。外人看來很奇怪,很神秘。通過一定的占卜儀式后,小雞的肝被小竹簽插上,占卜師通過觀察形狀、顏色等進行占卜,通常一個雞肝只占一個卦。占卜有時要有幾次,中間有間隔,一般先問神靈。占卜過程似乎可以討價還價。

      問:現在的珞巴族年輕人怎么看自己的傳統?

      答:現在的人,生病了就去醫院。珞巴族的喪葬傳統是必須把值錢的寶貝帶走,這導致現在掘墓的人越來越多。有當地年輕女孩說,米劑(占卜師)都死了,以后我們的喪葬怎么辦?丟失了文化,也就丟失了靈魂。現在的孩子不愿意放牧,喜歡外面的世界。每家每戶有水資源地補償、退耕還林補償、邊境補償,人口較少民族補償等,一戶能領到三萬元左右,加上每年的蟲草收入和旅游收入,還有建房補貼等,物質生活可以說相當寬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