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仰望心靈的高地

    ——淺析王濤畫作的精神追求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08日10:53 來源:中國藝術報
    獨彈一琴 王濤 獨彈一琴 王濤

      作為原安徽書畫院院長、安徽省美術界帶頭人,王濤一直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綜觀王濤的畫,可以清晰地看到,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不懈地與古人對話,用畫筆開掘著中華傳統文化最深厚、最本真、最動人、最令人仰止的精髓,勾畫著中華民族心靈的高地,展現著傳統文化的無限風光。

      幽幽的禪意。生活中無處不禪,而表現禪意、闡釋禪意、悟創禪意,更是文人的境界、才智的體現。王濤的畫中,處處流露著禪意,體現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參悟。僧人,是王濤筆下的重點表現對象,大都是禪意的化身。在《面壁》 《醒世詠》《醉僧圖》 《笑佛》等作品中的僧人形象,或端坐入定、或酣然入睡、或坦腹憨笑,大多超離凡世,悠然怡然,進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觀王濤的僧人畫,如炎炎夏日入林泉深處,清涼襲人,身心俱爽。

      王濤喜歡畫釣叟。詩人孟浩然說,“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而王濤畫中的釣叟,卻是“多無羨魚情” 。這些釣叟大多數既不面對魚竿,也不看魚,身做釣魚勢,心中卻無魚,一副有魚無魚關我何事的神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風雨垂釣》圖,一葉蓬舟,一位漁翁,戴一頂斗笠,批一片蓑衣,拋一線魚竿,手托酒盅,面部扭向一側,雙目瞇合,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漁翁仿佛睡了,其實,他才是世上真正的醒者。此畫用反襯的手法達到表意的目的,畫面愈是凌亂、動蕩,漁翁的內心愈是寧靜、空無,達到了“本來無一物”的境界。

      裊裊的鄉愁。王濤時常從繁華的都市返回偏僻、古老、寧靜的皖南鄉村,在從現代到傳統的轉場中,感受到現代化進程中需要珍惜的東西。王濤筆下,展現了大量的鄉愁景象: 《春牛四屏》 《牧歸圖》 《春牧》 《春江水暖》 《漁光曲》等,濃縮了畫家對故鄉的眷戀,牧童騎牛,漫游水中;牛背上吹笛,笛聲入云;草地上放牛,鶯燕穿柳;漁女舟上梳洗,朝日初升,水鳥群飛……隨著現代化的推進,這些景象不再續存,王濤則用他的畫筆把這些景象留住,讓它們永存于人們的視覺中。

      濃濃的自然崇拜。王濤大量描繪了古典的山水人物,但是,卻充滿了濃厚的時代感,帶有強烈的時代警示性。他的山水草木,撩撥起人類原始的本性追求,點燃了人類自然崇拜的神圣感。他用一副副純真、唯美的意境告訴人們,自然是如此之美,置身自然之中是如此高端的精神享受。他筆下的山水,都是古典的、原生態的,配以古典的人物,從而塑造了古典的意境,抒發了古典的情懷,表達了古典的哲學觀。他的畫在一遍遍地告訴人們:大自然,是人類的精神園林。 《逍遙游》用最簡潔的筆墨,勾勒出最高遠的山水意境, 《獨彈一琴》也是用簡約的幾筆橫向涂抹,便畫出“天高水遠間,人鳥蹤不見。豈為誰人賞,一琴我獨彈”的意境,高遠豪邁。 《垂釣》圖中“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淋漓地表達了畫中人物置身自然的灑脫,筑起了超逸悠遠的精神園林。

      讀王濤的畫,會讓人更加懷念自然的岸畔、自然的水草、自然的松月竹風、自由自在的飛鳥魚蟲,從而更加熱愛自然,崇拜自然,重樹對自然的敬畏感、神圣感。

      王濤試圖深耕古代圣賢心田,開掘傳統文化根脈,讓看不見的精神變成酣暢淋漓、光彩絢麗的水墨七彩。他在深入“探究古仁人之心”時,展開了與古人對話的過程,開啟了心靈的“直通車” 。天地之間,獨彈一琴;江山風月,拈來一笑。“心不動,幡不動,風不動” ,強調精神至上,潑墨大寫“唯心主義” ,恣意涂抹令人仰止的崇高心象,是王濤畫作的靈魂。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