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習近平總書記把現實與理想的統一、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的結合作為一種創作精神,這就必然地使社會主義文藝的創作方法成為一個多樣統一的結構整體。它并不限定只能用一種方法來表現它,而是要求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多樣化,以便于具體生動地表現社會主義時代的美的理想。另一方面,這種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形態和創作精神規范和制約著人們對創作方法的選擇,它要求人們依據社會主義時代的審美理想和中國的特殊國情,去選擇能夠發揮自身藝術個性的藝術創作方法。
創作方法,是指導作家從事創作的基本原則。創作方法之間的差異,主要因處理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不同而來。現實主義是按照生活的實際模式來反映生活,浪漫主義則按照作家的理想和愿望來表現生活。作家所依據的創作原則不同,形象構成和情感表達的方法也不一樣。既然創作方法是作家從事文藝創作的指導原則,那么,不管自覺或不自覺,作家的創作總是與一定的創作方法相聯系的。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貫穿古今的兩個基本創作方法。理想和現實本來就是文學的兩個基本因素,兩結合創作方法正是這個歷史經驗的總結。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精神和科學精神結合、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的結合在創作方法上的反映。而且,這些創作方法的出現,都是與一定的文藝思潮相聯系,作為某種文藝流派的標志而存在的。創作方法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如浪漫主義是一個總的概念,就強調理想性這一點說是相同的,但由于理想的性質不同,內中有積極浪漫主義、消極浪漫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之分;現實主義也是一個總的概念,就強調現實性這一點說是相同的,但由于指導思想的不同,又有批判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之分。所以說,世界上沒有永恒的創作方法,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我們只有動態把握創作方法,才能切合實際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的基礎上,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從一種創作方法上升到作家的思想和情懷這個高度。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不僅是一種創作方法,還是一種認識方式,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因此,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并不會因為歷史的發展而落伍,而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現實主義精神”要求我們直面現實,而“浪漫主義情懷”則要求我們超越現實,站在時代、歷史和世界的高度,觀照現實、變革現實,引領現實。
懷著現實主義精神,首先要求文藝家與時代發展同步伐。文藝家必須充分認識和深刻把握時代的脈搏和主潮,才能真正深入而全面地反映時代風貌,為偉大時代留下真實的形象記錄。至于那些與時代脫節,或者與時代有隔膜的文藝家,則遲早會被時代所遺棄。
懷著現實主義精神,同時也要求文藝家深入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實踐是文藝家靈感激情的源頭活水。只有積極投入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深入到改革開放的第一線,才能感受和體驗到人民的偉大創造,才能取得鮮活的創作素材,才能獲得前人所不可能有的詩情畫意,才能創作出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文藝作品來。
懷著現實主義精神,還要求文藝家須臾不能離開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現實主義精神,首先心中要有人民,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最重要的不是用什么方法來創作,而是用什么樣的態度,什么樣的眼光審視現實、表現生活。一切文藝作品、離開了人民的滋養,那只能是空中樓閣:沒有人民的欣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堅持現實主義精神,作家藝術家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從生活、人民中汲取營養。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現實主義精神根本沒有過時,相反它仍有蓬勃的強大的生命力。當然,現實主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必須與時偕行,不斷完善,永葆生機和活力。
要獲得“浪漫主義情懷”,必須具有思想的高度。文藝創作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歸根結底是人類精神的結晶,因此必須具有思想內蘊。這既取決于作品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也取決于創作主體的思想認識。許多情況下,創作主體思想認識的高低、廣狹、厚薄,就標志著其“情懷”的狀態,并制約著作品的思想境界。這就要求文學藝術家務必要有哲學認識,盡可能多地了解人類思想的最新進展,并以此來指導觀察世界、透析人生。藝術的思想,應當如鹽溶于水一樣滲透在形象之中,與作者的情緒感受水乳交融,如此才更有滲透力和感染力。
要獲得“浪漫主義情懷”,必須吸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統精華。中華五千年文化是一座豐富的寶藏,其中蘊藏著大情懷、大智慧、大境界,在這座寶藏面前,我們這些后人永遠都是“小學生”。其實,“小學生”也能成為大圣賢,只要站到前人的肩上,我們就可以看得更遠,走得更穩。這里,一定要將先賢們真正的精華、精粹融入自己的血液中,化進自己的頭腦里和心胸中,成就我們自己的智慧和情懷。
要獲得“浪漫主義情懷”還要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這里,我們的關注范圍絕不可以僅限于西方,對于我們近鄰的東方文化,尤其要給予較多的關注。東西方文化確實是人類兩大不同的精神系統。在鑄造人類靈魂、拓展人類情懷等方面,東方文化有其獨到的優勢,當然西方文化在思維邏輯、操作能力及社會結構等方面也有優長,故需兼顧而不可偏廢。
兼具東西方文化精華,兼備傳統與當代文化成就,又達到人類思想的新高度,如此“情懷”,該是多么博大、多么深厚、多么高遠啊!
浪漫主義情懷與現實主義精神是統一的,“現實主義精神”一定要有“浪漫主義情懷”的提升,否則就很容易墮落為庸俗的實利主義;“浪漫主義情懷”也要從現實土壤中生長出來,否則就成了像浮萍一樣的空想幻夢。而有機統一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就是頭頂蒼天、腳踏大地的博大心靈。志存高遠的文藝家,一定要有這樣的追求。
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文學藝術家一定要放飛文學想象的翅膀。這種文學想象既立足現實生活,也超越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生活現象即使很精彩很魔幻,也是局部的。作家如果反映這些局部生活,就必須去粗取精、去蕪存菁,就必須透過現象把握本質、超越局部把握整體。這種典型化的過程是離不開想象的。想象不僅有助于作家超越他們所處的現實生活的局限,而且有助于作家在把握整個歷史運動的基礎上看到歷史發展趨勢。可以說,沒有想象,作家既不可能把握局部和整體的辯證關系,也不可能把握整個歷史運動。文學既是時代的產兒,也是超越時代的。文學不僅反映現存沖突,而且解決現存沖突。作家解決現存沖突是離不開想象的。想象不僅有助于作家準確把握歷史發展、未來趨勢,而且有助于作家在把握歷史發展趨勢的基礎上解決現存沖突。即使最純粹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也飽含革故鼎新的激情。
作家的主觀評判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歷史評判。只有立足于作家的主觀評判與人民群眾的歷史評判的有機結合的基礎上的想象,才是有生命力的。
(作者為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