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祖傳秘方》劇照 王雨晨 攝
由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制作出品的大型話劇《祖傳秘方》近日登陸國家話劇院劇場,為北京觀眾呈現出了一臺民族精神的慷慨悲歌。
話劇《祖傳秘方》是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創作的大型原創話劇。該劇以“九一八”事變后偽滿洲國 成立為時間節點,以奉天(今沈陽)人民群眾對侵略者的反抗和義勇軍戰士抗日斗爭為背景,以奉天北市場普通百姓的生活為底色,講述了北市場非常有名的診所 “正德堂”主人名醫卜振堂面對日本關東軍的威逼利誘,不惜犧牲生命保護祖傳秘方的故事,表現出了東北人民堅守民族氣節、保護文化遺產、反抗侵略者淫威的精 神氣概。
話劇《祖傳秘方》所展現的民族精神首先表現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上。劇中,無論是正德堂主卜振堂,還是義勇軍團長邵正剛;無 論是評劇名伶筱月鮮,還是前清遺老“那小辮兒” ,他們都有一顆愛國之心,都希望并用自己的行動為抗日盡自己的努力和責任。出于愛國情,思想保守的前清遺老“那小辮兒”可以痛斥溥儀出任偽滿洲國皇帝,認 為是滿族人的奇恥大辱;筱月鮮可以不顧日本人的禁令,當眾演唱“楊門女將” ;尤其是卜振堂,可以不計前嫌救治曾經的仇人、現在的義勇軍團長邵正剛;還可以冒著生命危險為義勇軍趕制并運送傷藥。當卜振堂得知炸毀日本人機場的就是邵 正剛領導的義勇軍時,更是以崇敬的心情與邵正剛結拜為兄弟。全劇結尾時,為保全秘方,卜振堂刺死了處心積慮想要得到秘方的日本軍醫,自己也慷慨就義,紅色 燈光映照在剪影式的人物身上,場面頗為震撼。
話劇《祖傳秘方》展現的民族精神,還表現在對“義”的大力頌揚上。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對“義”倍加推崇,“義”與“仁”一樣,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 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中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祖傳秘方》里,有師徒恩義,有男女情義,有江湖俠義,有對祖宗和傳統的敬義,更有超越個人與宗族的民 族大義。劇中,當卜振堂得知自己的侄子也是卜家唯一的傳人是漢奸,并且殘殺了義勇軍戰士和自己的結拜兄弟邵正剛時,內心痛苦萬分。一邊是卜家唯一的后人、 正德堂唯一的傳人;另一邊則是民族大義。藥理云“本草千萬類,入藥者眾,惟朽爛霉變之材必去之” ,這也是治家之理、治國之理。“正心正氣方能正骨,行善行德才是行醫” ,這句中醫傳承的祖訓,不僅讓卜振堂在經歷了情感和內心的折磨之后,采取壯士斷腕之舉,毅然決定大義滅親,親手了結已經成為漢奸的侄子,將祖傳秘方傳給了 憨厚正直的徒弟大康和明辨是非的義女葉子。這表現出他對民族大義的推崇與堅守,也表現出他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謳歌。
同時,話劇《祖傳秘方》還彰顯出對民族精神的呼喚。卜振堂將祖傳秘方傳授給他的徒弟大康和義女葉子,秘方的精髓則是:“醫為仁術,凡病患皆為骨 肉;藥乃佛心,僅信義才是正德;方無定法,惟仁心能復百創;術有本源,只義字可貫千秋。 ”這對功利主義甚囂塵上、浮躁之風日益盛行的當下社會,不啻為一劑對癥良藥。
一部藝術作品必然是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的產物,話劇《祖傳秘方》無疑是這樣一部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藝術作品。在劇中,與表現民族精神相一致的是 對民族形式的運用。該劇在藝術形式上最大的特色便是民族化的表現形式,這種民族化的表現形式首先體現在全劇濃郁的地方特色上——東北性格、東北語言、東北 風情、東北服飾裝扮等各種極具地方色彩的因素,具體而微地集中呈現在舞臺之上,使觀眾感覺到驚喜而親切。邵正剛的豪爽、筱月鮮的潑辣、大康的耿直憨厚、跤 場教頭的粗獷、卜振堂的幽默……在東北方言的襯托下,凸顯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接地氣的東北方言依然充滿“哏兒”的氣質,“擋害”“曲咕”“破馬張飛” “吭哧憋肚”“滾犢子”等方言不時引發觀眾的笑聲,使觀眾體會到濃濃的東北味兒。尤其重要的是,用這種極具特色的民族形式表現民族精神,是極為貼切和準確 的,它能夠使觀眾和戲劇本身都達到最佳的效果。
舞臺小世界,世界大舞臺,戲劇所表現的是人和世界。作為藝術作品,透過表象,不難看出,話劇《祖傳秘方》所醫者,在世道人心,在精神面貌。這部 戲或許能夠引發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個人生活與社會責任,能夠讓我們想到在物質與享樂之外,人生還應該追求些更有分量的東西,人應該有更昂揚向上的姿態、更 豪邁坦蕩的氣概、更充實健碩的生活。同時,這部戲也告訴我們,民族精神是國家、個人生存與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