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作品 >> 美文 >> 中國故事 >> 正文
黃昏,老方總是等田地里的人散盡了,才拍拍身上的土,披著夜色歸家。上世紀50年代,華夏大地百業待興,剛剛走出苦難的莊稼人積極性高漲。老方上了半年掃盲班,比起他爹來,除種好田外,心里多了一份向往,這向往就像一束光,讓他整個人變得透亮。
夏夜,月掛樹梢。勞作了一天的莊稼人,難得清閑,男男女女端著飯碗,聚在村中央的大柳樹下,家長里短,高談闊論。老方不,他獨自一人燃一堆火,借著火光看一本破得已經沒有了封面的《漢語字典》。
這是他撿來的。老方不想當一輩子“瞪眼瞎”,他想學文化。在當時,這念想可謂奢望,老方不能影響勞作,更不能浪費家里的煤油,只能利用晚上,燃起柴火,借著火光自學。他每識一個字,先按《漢語字典》上標注的拼音讀出來,再用樹枝在土地上模仿著寫,一遍又一遍,堅持了8年。8年時間,老方背熟了一整本《漢語字典》。
縣里聽說此事,派人來村子里進行調查核實后,專門為老方開了一個表彰大會。會上,縣領導為他戴上大紅花,頒發了“自學成才模范獎”。獲獎后的老方成為全縣的“名人”,也成為整個鄉里自學成才的農民代表。每當上級來鄉里檢查工作,老方就會被鄉里的干部喊去,換上干凈的衣裳,為檢查組背誦《漢語字典》。次數多了,老方不干了。他說:“這樣做事也太假了,俺學字不是為了表演,是為了不當‘瞪眼瞎’,能看書讀報,能教更多的莊稼人認字。”鄉里的領導為此還發了火,訓了老方。有人說,老方真是個死腦筋,說不定還有機會成為“公家人”吃上“供應糧”,這下完了。老方說:“這樣的‘公家人’俺當不了。”
走過互助組,經過大集體,土地包產到戶,時間進入70年代后期。隨著國家的逐步興盛,太行山里的農村通了電燈,晚上偶爾也能看上一場電影。老方種地舍得賣力,除交完公糧、余下口糧外,他就去縣城賣些糧食,逛書店買書,他也是整個村子里第一個自掏腰包訂閱報紙的莊稼人。夏夜,大柳樹下,如常的熱鬧,不同的是原來從不參與閑聊的老方,成了柳樹下的主角。大家聚在一起,都會問:“老方呢?快找老方。”不到40歲的老方已經成了全村人的“老方”。老方不客氣,到來后,會站到人群中央,拿出最新的報紙,清清嗓子,然后開講。講國家新政策,講城鄉新變化,講世界上發生的大事,村里人聽得如癡如醉。
冬閑時,老方就借用村供銷社的一面后墻,抹黑,辦起了“黑板報”。三天更換一次,講政策,說法律,歌頌好人好事,幾十年如一日,從無間斷。用老方的話說,一個人有了文化,就有了精氣神,一個村莊有了文化就像有了魂魄,有了正能量。
村莊因為有了老方的堅持義務宣教,大家懂禮守法,男女老幼和睦相處,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村干部老連60多歲,連任十年,年年受上級的表揚。受了表揚的老連,總會踏著夕陽的余暉,提一壺自家釀造的米酒去請老方喝酒。一次,老方幾杯米酒下肚,向老連提出一個要求。他想利用村集體的活動室辦個免費圖書閱覽室,自愿把自己的書全部獻出,再賣幾只老母雞捐些款用來買新書。老連聽了后說:“你獻書,再捐錢,讓俺這當村長的干嘛?啥也不說了,既然這樣,今年上邊給俺發的補貼,俺全部捐出用來買書。”老方聽了興奮,端起酒杯就和老連碰。
當晚,老方和老連一拍即合。不到一個月,村子里的免費圖書閱覽室就正式開門了。在70年代初,這也是整個太行山區第一個有免費圖書閱覽室的山村。
村里人聽說,閱覽室是老方和村長老連兩人捐錢辦起來時,有人就說:“這哪能行?大家學文化,要捐大家一起捐。”“對,要捐大家一起捐!”大伙跟著響應。就在閱覽室開門的當天,村子里的人自發組織來到閱覽室門口,浩浩蕩蕩,有的村民手里提著雞,有的村民肩上扛著糧。村長老連看到這場面后,感動得剛喊了一句“鄉親們”就泣不成聲。
80多歲的老犟頭沒兒沒女,他把積攢了一生、準備用來買棺木的錢全拿了出來。這一舉動讓全村人為之感動,當然也包括老連和老方。老連被大伙圍著脫不開身,老方幾步走到老犟頭的面前說:“叔,您這是干甚啊!這可是您一輩子的積蓄,用來養老送終的錢啊!”
“俺做了一輩子的‘瞪眼瞎’,臨死能看到娃們有書看,這不比睡在棺材板子里心安嗎,侄兒啊,叔的脾氣你是曉得的。”
老方知道,在村子里,老犟頭是出了名的倔強,只要他做出的決定,誰也攔不住。
老方的眼里蓄著淚,望著老犟頭說:“叔,從今天起您就是俺老方的親人,俺來為您養老送終。”
“對,您也是我們的親人,我們都來為您養老送終!”有村民跟著喊。“對,對!您是全村人共同的親人,我們都為您養老!”大家齊聲喊。
鄉里、縣里聽說這件事后,通報表揚,決定由政府出資買書作為獎勵送到了村莊。送書的當天,村里人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比過節還要熱鬧。
深藏在太行山中,一個只有500多口人的山莊,閉塞但不落后,因為有一個老方帶動起整個村莊,莊稼人種田學習兩不誤。從國家恢復高考到現在走出了40多名大學生,其中有15個研究生,3個博士。從1949年到現在,60多年里,村莊里幾乎沒有發生過糾紛。全村人就如一個大家庭,尊老愛幼,和睦相處,走進村莊,聽到最多的就是開心的笑聲。
2014年秋后,86歲的老方,被金色的秋天帶走了。據村里人講,他中午還笑呵呵地吃午飯,午后就走了。他的離去,牽動了整個村莊,他的葬禮是我在村子里見到過的最為隆重的葬禮。出殯那天,全村不管男女老幼,自發的、沒有任何人組織,凡是能走出家門的人都走了出來,為老方送行。甚至在外工作的村里人,能趕回來的也趕了回來,送行的隊伍排成了一條長龍。
我跟在長長的送行隊伍中,身邊幾個拄著拐杖的老人流著淚,邊走邊念叨:“老方啊,您怎么就走了呢,您……”在村子里,親如一家的莊稼人,說“你”和“您”的時候,是從來不去刻意區分的,這次我聽得清清楚楚,他們喊老方的時候,用的都是“您”,而不是“你”,這讓我突然想起老方活著的時候,曾經說過的兩句話:
“我常常在心中默念一個‘慎’字,因為我時刻在提醒自己,最怕自己待人‘心’不‘真’。”
“如果大家發自內心稱呼‘您’的時候,這說明你是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因為大家把‘你’放在了‘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