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研討 >> 正文
專家熱議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
弘揚勞動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
由中宣部組織拍攝的6集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財經頻道、紀錄頻道連續播出后,引起社會熱烈反響。為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進一步做好宣傳推廣工作,中宣部日前召開研討會,共同研討該片對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宣部副部長王世明出席研討會。研討會由學習出版社社長董俊山主持。
與會專家認為,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關注當下,直面現實,以問題為導向,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肚笫恰冯s志社社長李捷說,在這個時代里,人們往往容易聚焦于眼前的光鮮亮麗與成功,如崇拜資本的富有者、崇尚知識技術的擁有者等等,卻忘記了在這些光鮮亮麗與成功的背后,是當初勞動的辛勞與汗水。一個社會如果不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人從基礎做起、從基層做起,就不會有美夢成真的未來和希望。
“通過該片,可以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是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而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新的時代必須大力倡導和堅持的重要理念�!敝醒朦h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認為,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造,無論是個人創造還是集體創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就必須正確對待勞動,積極鼓勵創造,大力弘揚勞動和創造的精神,充分發揮勞動和創造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用勞動鑄就輝煌,靠創造走向未來。
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部長王曉峰在研討會上指出,現在社會上存在著輕視勞動、鄙視一線勞動者、寄希望于一夜暴富等現象。這些現象如不加以改變,對社會發展是極其有害的。而在我們的文藝作品中,歌頌普通勞動者、弘揚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作品數量少,精品力作則更少。王曉峰談到,在與職工群眾的座談交流中,大家普遍渴求能夠看到更多更好的反映普通勞動者的作品。因此,《勞動鑄就中國夢》的播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且是一部生動深刻詮釋勞動精神的精品力作。
好的主題還需要有好的藝術表達,紀實風格好還是政論風格好,是此類專題片近些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張勝友是該片的文學顧問,他認為,《勞動鑄就中國夢》所承載的主題無疑是厚重而深邃的,不站在一定的歷史和思想高位,無以達成片子創作的既定目標;但政論色彩太重太濃,又往往流于空泛甚至說教。反之,以紀實手法娓娓道來、講述一個個勞動者鮮活的故事,肯定生動、有趣、感人,但也要防止拍成單純的勞動模范人物傳記片,難以托起宏大的主題。《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談到,該片貫穿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首次以勞動創造為主題,聚焦勞動托起中國夢,深入闡發“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在全社會進行了一次理論站位很高很系統的勞動意識再啟蒙、再教育、再激勵。作品持論堅實、挖掘深刻、議論風生,有溫度、見筋骨、傳精神,是講好中國故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成功實踐。
紀實與政論,能不能互為補拙相得益彰呢?在這方面,中央電視臺的制作團隊可謂作出了努力和嘗試。中央電視臺副臺長胡恩介紹,在拍攝制作過程中,制作團隊改變過去的宣教模式,選取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典型人物,通過故事來展現不同時期的勞動力量,并充分運用電視畫面、場景、細節等表現手法,展現人物內心的真實情感。節目中沒有生硬的道理說教,更多的是娓娓道來的訴說,讓觀眾在電視藝術的氛圍中,感受到勞動之美,不知不覺間受到啟發、得到鼓舞,使節目具有較強的可視性和感染力。內容上也更多地“沉”進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80后”、“90后”等普通民眾中,和采訪對象建立一種良好的關系,和他們一起深入勞動現場,感同身受。這樣,既能夠走入采訪對象內心,捕捉對方真實的情感流露,同時又沒有距離感,能夠拍攝到真實、鮮活、生動的勞動場面。節目中表現勞動的真切畫面和切實行動,讓“勞動”形象地走進觀眾內心,使觀眾被震撼、被感動。
“藝術精湛,用多種手法展示勞動和創造的壯美。”李忠杰評價,該片圍繞著勞動和創造的立意,采用多種藝術手法向觀眾提供了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和一段段優美的音樂。電視片在很多方面的藝術表現和藝術加工都很講究。音樂與畫面相配合,恰當地表達了主題思想,創造了詩畫一體的意境。片子的解說大氣、深沉,準確地闡釋了主題,也給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有感染力才有力量”,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的聲音、畫面、影像、文詞,互為映照,融會貫通,匯聚成一股或宏闊壯美、或溫婉動情的氣勢,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力與震撼力,確實是當前影視政論片創作的一次重要收獲。它的推出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宣傳作用,傳遞出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勞動情懷,是對“以勞動托起中國夢”時代最強音的形象解讀和生動闡釋。
該片播出后引發的觀眾熱議和點贊充分說明:即使是在今天的大數據時代,電視政論片仍然是主流媒體弘揚主旋律的重要形式。只要電視政論片的內容是反映我們時代的主流,重視運用接地氣的話語,講述的是老百姓身邊的事和他們關心的事,就一樣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就一樣能達到弘揚主旋律、增強正能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