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從年齡來說我的確已經老了,但是畫還沒有老。這其中有兩層意思,一是說筆墨還不夠老辣、老到;另一個則是,筆墨還沒老就還有前進的余地、發展的空間。”崔振寬曾這樣說。作為當代中國山水畫的領軍人物,八旬崔振寬對藝術依然懷著赤誠的情懷,從未停止藝術探索。5月21日至6月1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館、中國畫學會主辦的“蒼山無言——崔振寬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濃縮了崔振寬從藝62年來在山水畫道路上的探索。
崔振寬1935年生于陜西西安一個書香之家,從小浸潤在家藏豐富的珍稀碑帖拓本中。得益于幼時的熏陶,他愛上了書畫藝術。1960年他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并曾受教于石魯等先生。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陜西省美術家協會顧問、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陜西國畫院畫家。在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和西方現代藝術思想的強烈沖擊中,崔振寬始終植根于中國書畫藝術傳統,潛心研究傳統書畫最核心的形式語言,即筆墨表達系統。
崔振寬的藝術歷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年美術干部階段、問道長安畫派階段以及以焦墨切入黃賓虹課題階段。第三階段標志著崔振寬的藝術取得了自己的獨立地位。步入展廳,可以看到在美術館的圓廳正中是崔振寬2014年創作的焦墨精品《秦嶺大壑圖》,此外還有6幅八尺焦墨力作,是崔振寬近年焦墨藝術的代表。其他展廳則展出了崔振寬以“筆墨之變”“水墨生涯”“焦墨意象”為主題的三部分作品。“筆墨之變”分為“問道長安畫派”“鐘情西部”“氣象蒼莽”三個部分,突出崔振寬的筆墨探索過程,特別注重呈現他三個階段的藝術歷程的內在邏輯與外在表現。“水墨生涯”則是崔振寬水墨畫創作與研習的集中體現。作品展現了其鮮明的個人面貌,完成了從形象的再現性描繪到筆墨的精神性拓展的轉向。“焦墨意象”主要展示了崔振寬近年來的焦墨作品,包含《洛南系列》《巴山秋韻系列》、《2009焦墨系列》、《終南山上系列》、《農家樂系列》。
本次展覽還展出崔振寬的歷年出版物、重要手稿、記錄崔振寬藝術觀的文字性稿件、來往談藝信件等。此外,由評論家劉驍純擔任總主編,殷雙喜、皮道堅、薛永年等主編的《崔振寬畫集》(七卷本)及人民美術出版社發行的《中國近現代名家——崔振寬》也已付梓出版。其中收錄了崔振寬自1959年至今的畫作共計700余幅,從丈八之巨到方寸之微,是畫家歷年參展、發表、學術機構收藏及自存作品中的優選之作,全面展示了崔振寬的創作歷程,見證了崔振寬為中國山水畫的現代轉型付出的努力,也驗證了“黃賓虹——崔振寬系統”之建構的學理性的由來。人們可以借此對崔振寬62年的創作生涯及其藝術成就得以全面了解。
改革開放至今,在西方藝術思想的沖擊中,他不斷感受當代生活與文化心理變化,同時潛心研究傳統書畫最核心的形式語言,即筆墨表達系統,頑強探尋其現代轉型的具體可能性和個人連接點。從黃賓虹“沿皴作點”的獨特創造到崔振寬“以點為皴”的成功探索,畫家不僅實現了從傳統筆墨集體系統到現代藝術個人性的轉換,而且從寫生、寫意到寫形,將中國繪畫的書寫性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在畫面的空間表現中重獲書寫自由——不是以書作畫的趣味性,而是以畫當書的表現力。
崔振寬的作品不同于難脫文人畫窠臼的寫意表現和延伸西方表現主義的張力表現,也不同于上世紀80年代以來實驗水墨所演繹的形式抽象和材料抽象,而是傾向于以解析性和極致化的筆墨個性,揭示出當代文化氛圍中人類視覺心理的深層變化和中國人對于自然山水審美關系的深刻改變。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驍純評價說,崔振寬以焦墨切入黃賓虹課題20余年,從其不斷向高處和深處發展的勢頭看,他正在接過黃賓虹的傳統,向現代轉化的方向繼續推進——筆墨和結構的自主化程度越來越高,大寫意的趨勢越來越明晰,與此相應,他自己創造的西部意象正在一步步隱退,焦墨意象的新秩序正在一步步形成。“這種傳承與變革,在20世紀中國水墨畫壇吳齊、徐蔣、林吳等系統之外,構成了另一支獨特的畫脈景觀——黃崔系統。”記者 馮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