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方言話劇不是小品的堆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25日09:53 來源:光明日報 艾莉

      最近看了幾出方言話劇,雖然不是鄉音,體味不到其中蘊含的獨特的幽默感,但感覺生活氣息濃厚,語言生動風趣,尤其是笑果顯著,劇場效果絕佳。但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整臺戲看下來像是一個個小品的堆砌,而且有些方言的運用也趨俗,整部作品的藝術水準更有待提高。

      方言話劇曾引起較大爭議,很多人認為在國家大力倡導推廣普通話的大趨勢下,方言話劇不應提倡。但如何保留方言的純粹,是專業學者們一直不斷努力的課題,更有人憂慮,在普通話不斷普及的今天,方言遲早要走向滅亡。其實,很多方言話劇所操語言業已不是純正的方言,而是方言與普通話相互融合的產物。如同京城的許多川菜一樣,其辣的程度與川地已有很大區別,但其辣味仍在,因而受到各地人的喜愛。近些年涌現出了不少優秀的方言劇,如陜西方言的《白鹿原》《天心順》、河南方言的《老湯》、重慶方言的《河街茶館》《三峽人家》、貴州方言的《杠上開花》、大連方言的《道牙子之愛情追了尾》、上海方言的《柏阿姨的上班路上》等,均大受歡迎,不光在當地走紅,有的還到外地巡演,受到熱烈追捧。

      方言是一個地區的文化載體,充分體現了地域文化的深刻內涵。有學者曾認為方言是“舌頭上的文化遺跡”,它的“一腔一韻間表達著民間最樸素而豐富的思想和文明”。方言話劇,用當地的語言演繹當地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鄉音的親切,更能真實地還原歷史的原貌,從而馬上把觀眾帶入到情境中,讓他們與劇中人物產生共鳴,達到熱烈的劇場效果。也有人認為有些方言難懂,會影響到觀劇效果。但更多人認為,有字幕的幫助,方言話劇欣賞起來并不困難。北京人藝的陜味話劇《白鹿原》,主演很多均非陜西人,但演得卻很成功,并得到陜西觀眾的肯定。

      對當地人而言,方言話劇質樸、親切,尤其是語言生動,很多俚語、俗語是普通話中所沒有的,有著難以達到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俚語、俗語都能登上大雅之堂,比如很多方言中的俗語是罵人、擠兌人的臟話,或不堪入耳,或低俗傷人,用這種方言勢必會降低作品的藝術品位。如京味話劇《窩頭會館》,有人即質疑其京味方言臟話太多,與歷史不符,亦有損于人物形象。

      近年來,東北方言小品的興起,給人以方言就是引人發笑的誤解,于是很多方言話劇就過分追求這種笑果,而不注重其情節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整臺戲看下來,就像是小品的堆砌,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水準。這就要求創作者們深入生活,對生活和方言均有所提煉,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樣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精品,才能征服各地的觀眾。

      方言,就像落葉歸根中的根,代表著家鄉的味道,一種平易近人的熟悉感。方言話劇,在日益現代化的今天,在滿耳都是普通話的城市里,給人以故鄉和鄉音的懷戀,并藝術化地直抵心靈深處,這也是一種鄉愁情結吧。因而方言話劇在藝術上占有一席之地,希望它提高藝術水準,成為撫慰心靈、弘揚社會正能量的精品佳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