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兒童文學的最高境界,如果孩子笑過哭過后,還思考了一會兒,體會了一些生活的況味,這是最理想的
最近十年被中國兒童文學出版界稱為“黃金十年”,兒童文學書籍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幾乎所有出版社都開始涉足兒童圖書的出版。盡管如此,優秀作品的品種和數量還是不能令人滿意。
為了增加數量和品種,出版的門檻有降低的趨勢。不少圖書缺乏孕育的過程,存在名家作品重復出版、拼湊出版以及出版快餐化現象,這些做法都影響了優秀作品的產生和傳播。
也正是在這十年多時間里,兒童文學內容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小孩子”讀的書多了,“大孩子”讀的書少了,淺顯的書多了,厚重的書少 了。社會上推崇的兒童文學,都是一些溫馨的、明快的、快樂的作品,這近乎成為模板和公式,看過沒看過的人都能夠隨口說出《夏洛的網》《窗邊的小豆豆》《小 熊維尼》《長襪子皮皮》等。這些作品無疑是優秀的,推薦它們也是必需的。但另一類深刻的、直抵心靈的,讓讀者感到震撼的成長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卻很少受到 鼓勵和推崇。據我接觸的中學老師和中學生反映,現在書店里缺少中學生文學讀物,這讓我感到驚訝,我多希望這是個誤會!
中國兒童小說誕生之初,曾經把教育性當作小說的根本要素,忽略了兒童文學的文學性和娛樂性。近幾十年的兒童文學創作和閱讀實踐中,大家愈發重視 兒童文學的文學性和娛樂性,這無疑是個巨大進步。但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只要教育的文學變成了不要教育的文學,走向了簡單和膚淺的感官 刺激。這種認為“只要吸引兒童就是好作品”“吸引兒童是唯一目的”的觀念需要反思。
我以為“有意義”和“有意思”仍然是優秀兒童文學需要兼備、不可偏廢的品格。兒童文學和所有其他文學一樣,內涵和主題的復雜性、豐富性是它的魅 力所在。有些小說乍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意義,讀者卻津津樂道,其實并不是作品沒有意義,而是這些意義很含蓄、很廣闊,里面的智慧、幽默、審美不都是意義之 所在嗎?從這個意義上講,一部真正有意思的作品,它的意義已經在那里了。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正是兒童作家的難度所在,也是他們的光 榮和驕傲之所在。
因此,讓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兒童文學的最高境界。如果一個孩子看了你的書,笑過或哭過后,還思考了一會兒,體會了一些生活的況味,這是 最理想的。兒童文學應該有教育的因素,在孩子們的心中打下正直、善良、正義、同情、樂觀、悲憫的精神底色。少年兒童是未成年人,他們需要前輩的引領,需要 一只被他們信服的大手引領。這種引領包括智慧的啟迪、藝術的感發和人文的熏陶。
近些年來,中國作家、出版者與國外同行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們自己對于中國兒童文學的評論很多,有人認為中國兒童文學經典鳳毛麟角;有人卻認為 中國兒童文學已經進入經典的行列,只是不被重視罷了;還有的認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短篇與國外兒童文學相比一點也不遜色,但是長篇差距大。得到國外同行的認 可,似乎是當下最有含金量的評價。但可惜的是,這種認可我看到的卻很少,許多國外同行因為各種原因,根本沒有機會閱讀中國兒童文學作品。
總體而言,我們還處在創作不自信的階段。有些作家總在想:我是寫出很有中國特色的孩子形象好呢,還是有世界共通性的角色更能得到認同呢?我們的兒童文學創作需要與世界交融,但應該充滿自信,在文學上下功夫,而不是非要取悅別人!
每個作家的努力寫作都是在挖一口井,井有深有淺,水有甜有咸,當我們挖到更深處,會欣喜地發現,所有的井水都是相通的,而且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井 水,而是一條深深的河流,匯聚了全世界優秀兒童文學的泉流,那水是甘甜的,是滋潤孩子心靈的,是啟迪孩子心智的,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的,是經久而不息的, 那就是我心中兒童文學的經典。而那些能夠用自己的才華和汗水挖掘深井的作家,就是我欽佩的人。
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家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和耐心。
(作者為兒童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