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祈禱》:草原上的生存及文化糾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22日11:17 來源:中國民族報 胡譜忠

      故事梗概:很久以前,內蒙古草原上的一處寺廟里來了一位逃難的男子扎木蘇。經寺廟大喇嘛的同意,他留下來靠打雜謀生。一日,扎木蘇遇到美麗的姑娘薩娜,他從此心神不寧,終于在一次借宿薩娜家的蒙古包時,強奸了她。之后,他對自己的罪行悔恨萬分。大喇嘛去世后,扎木蘇受命在戰亂中守護寺廟,而薩娜不久也嫁給了一個外地男子。之后,薩娜有了孩子,可是丈夫忽然離奇死亡,只有扎木蘇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罪孽造成的。在無法解脫的悔恨中,扎木蘇決定一步一磕遠赴塔爾寺,用苦行懲罰自己。從此,薩娜獨自一人撫養孩子成年,兒子有一天為外來的馬隊領路卻不再歸來,留下薩娜獨自生活。一夜,薩娜的蒙古包外槍聲大作。天亮后,薩娜發現蒙古包前躺著一個重傷的男人、一個與官府作對的漢子。在養傷的期間,薩娜與他產生了感情,但好景不長,他不慎殺人,必須遠走高飛。此前歷盡磨難而神志不清的扎木蘇也從遠方回來,不久死去。薩娜在經歷了親人病痛、離別、死亡后,在亂世中仍舊堅強地獨自生活在草原上。

      看點: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蒙古族青年導演、制片人、演員諾明花日,曾憑借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天邊》,榮獲第十二屆達卡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和國際影評人大獎費比西大獎。這一次,她又自編自導自演了新片《祈禱》,再一次展示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華。

      《祈禱》根據著名蒙古族母語作家滿都麥的小說《三重祈禱》改編。這部蒙古文小說在內蒙古等地有廣大的讀者。通過電影的改編,蒙古族母語文學的魅力將展示在觀眾面前。

      導演諾明花日:人性的表達需要以特定文化為依托

      問:經過《天邊》的創作之后,您又創作了《祈禱》。這兩部電影在創作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答:我以前是演員,從《天邊》開始自編自導自演,又擔任了制片人。我對所謂成功沒有準備,也沒有預料電影會多次獲獎。費比西影評人獎等,給我帶來了榮譽,也給我帶來了新的創作視野。《天邊》中的故事發生地是半農半牧地區,演員說當地漢語方言和蒙古語,是一部地道的現實題材的農村片。而《祈禱》有很純的蒙古族味道,我也有意地按照原著的節奏和風格來講故事。

      問:《祈禱》似乎對宗教的表達很用力,扎木蘇這個形象把宗教對蒙古族人行為的影響體現得非常充分。

      答:影片在原著基礎上做了一些比較重要的改動。原著的主要人物是扎木蘇,改編后敘事聚焦在女主人公薩娜的命運之上,但扎木蘇仍舊是影響薩娜一生的關鍵人物。

      宗教為影片帶來另一種色彩。在遙遠的戰亂年代,人的行為除了受制于人性的糾葛,更多地受制于當時當地的文化習俗。扎木蘇這個人物為贖罪而苦修,正體現了宗教文化對其思想和行為的深層制約和影響。藝術作品中人性的表達需要以特定文化為依托,否則我們會很簡單地以現代人的觀念來判定他是否有罪。

      問:你似乎很喜歡用蒙古國的演員?

      答:我有很好的演員朋友,他們的表演很出色。但作為導演,我需要調度,對熟人會擔心抹不開情面。和蒙古國演員交流沒有語言障礙,由于相對陌生又可以專注于創作,不受情面問題的影響。他們的表演還沒有太多的模式化,在臺詞發音、造型等方面與國內演員不同,加上工作踏實,所以我愿意請蒙古國演員出演。《祈禱》中三個男演員都是蒙古國的。

      問:《祈禱》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時,用的是普通話配音版,影片應該有一個蒙古語版吧?

      答:對,在呼和浩特首映時,就用了蒙古語+普通話字幕版。當時,整個禮堂爆滿。在與觀眾互動時,觀眾很熱情,我很感動,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放映蒙古語版時,笑點明顯比放普通話版時多,因為普通話版里,很多幽默的東西都失去了。比如,扎木蘇和小喇嘛來到薩娜家的老額吉跟前,他們之間的對話有一些微妙的含義,蒙古族觀眾看了更能心領神會。

      這次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我覺得觀眾群體應該和在呼和浩特放映時不同,所以用了普通話配音版,主要是著眼于國內發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