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萬千丘壑 心之所鐘

    我的山水畫創作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19日11:17 來源:中國藝術報 周滄米
    蒲溪回眸  周滄米 蒲溪回眸 周滄米

      我早年主攻人物畫,但一直注意研習山水畫。1963年入川寫生時,我結識了陳子莊先生。子莊先生對山水畫的繼承與創作造詣頗深,給我啟發很大。他從黃賓虹先生繁復的筆墨程序中,找出其最基本的單元因素,在藝術的實踐中,加上自我修養和審美體會,得到衍化,成為子莊山水畫特色的重要因素。在和子莊的交往中,他使我體會到在寫生時要注意揣度景物的內涵和意趣,注意景物的氣勢與取舍,在游山看山時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新疆回來途中,我第二次入川寫生。在嘉陵江上游的清風峽、明月峽寫生后,回轉到廣元、劍閣一帶,已注意由直接的視覺對景寫生,到目識心記的意象的表現。我那些單線勾勒的速寫稿子,對我以后的山水畫構圖與意境的開拓都起到極大的作用。

      1984年秋我翻越秦嶺,那一帶是宋代山水畫大家創作的源泉,近千年過去了,領受一下成為不朽藝術形象所依據的自然景物的宏大氣勢。然后我經白龍江到九寨溝寫生,最后經川中順大江而下,游大小三峽。這是我第三次入川寫生,主要為了看山畫山。小三峽又稱大寧河,上下百余里,曲折回環,急湍奔涌,兩岸云崖杳冥,飛泉稠迭,生機勃郁,江船沖浪,叫人目不暇接,猶如賓翁畫中所見。小三峽游罷游大三峽,為飽覽江上群峰,我渡過巫峽南岸,住江邊農舍中,得以盡情觀賞。夜色迷茫,仰望神女峰隱約于云中的神妙景象,尤使我終生難忘。過秦嶺時,我曾寫了“年來南復北,在在結朋儔,搜剔佳山水,暢懷畫龍湫”的句子。這時總會聯想到我的家——雁蕩山,好像家山在敦促我去揮毫。在暢游三峽后,我不勝感慨:“……巫峽十二歸來晚,猶對家山百二峰。 ”想想自己已年過半百,山水畫這精深博大的領域怎樣深入,家山千山萬壑怎樣描繪?也許就從那時起,我對山水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下了決心,將我有生之年的精力投入山水畫的研學與創作。我祖居雁蕩山麓,從小愛好山水,對家山留有很深的情愫。中年以后,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三入巴川,三上黃岳,攀登天山、長白,飽覽華岱勝境,胸中累積萬千丘壑,心之所鐘,決定轉攻山水畫。1990年退休后,我在家鄉石門潭畔營造了一座小屋,為晚年作畫所用,取名“荊廬” 。

      自1994年至1999年,五度寒暑我在“荊廬”完成了《雁蕩云深》長卷。這是我對家山全貌的傾情之作。我以我法揮寫家山雁蕩山水真趣,澄形求神,山有移,谷有換,而志不泯。其間一草一木恍如舊友,于是又以故鄉回憶為題進行了系列創作: 《古樟棲鷺》是幼時村頭的大樟樹, 《藤月恍惚》是童年后園的貍狐, 《寒潭清夢》是石門潭巖壁的百合, 《院落涼秋》是合歡樹上的歸雀, 《千里之行》是求學途中的江廈漁村,《蒲溪回眸》是返家路上的溪灘水碓……夢縈魂牽,人到晚年,記憶中的真切只能通過作品呈現出來。

      搞藝術是一輩子的事,到老了就會感到人生太短暫。但有生之年在自我回顧和反思后,還應不斷地學學傳統,看看生活,多畫一些,再多畫一些。

      (此文節選自《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周滄米》 )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