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近些年來,文學研究與批評在社會實踐層面的能力不斷減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文學研究與批評無法與時代、社會緊密相連,無法以積極的姿態凸顯歷史的穿透力、能動地反映現實。在此前提下,作為學術概念提出的國家主題,主要面向中國文學的歷史和現實,并力圖彌補以往研究過程中存在的歷史感和現實性的匱乏,以國家主題的視野介入歷史、指向現實,其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
一
何謂文學研究中的國家主題?這個合成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國家的社會總體目標,而文學研究中的國家主題,顯然是研究這一整體目標在相應時段文學中的呈現。上述邏輯看似簡單,但其中卻包含復雜的內容及結構層次。文學作品對于國家主題的表達,可視為某一時代國家主題固有的物質層面。此時的國家主題指向的是文學外部的、時代的語境,是社會、時代意義上的主題。而分析作品中的國家主題,進而揭示不同時代之國家主題對于文學創作的影響、需求關系以及創作主體的文化心理,則屬于國家主題的精神層面,它呈現的是社會意義上國家主題在文學創作上的現實投影及相應的互動關系,并影響著文學的走向,乃至文學史的格局。不同時期文學有著不同的國家主題,文學意義上的國家主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國家主題是歷史決定論的產物,具有顯著的集體意識、政治文化特性和強烈的歷史、現實認同感。它持續發展、與時俱進,最終在文學歷史化的進程中形成一部豐富的國家主題演變史。
國家主題是研究文學“國家”層面上的“主題”,在其具體展開的過程中,仍需對“國家”和“主題”做進一步的解釋。首先,對比西方社會學的概念界定,我們所言的“國家”是現代中國。這一范圍的確定對于國家主題研究至關重要。除古今語義的差異之外,“國家”一詞指現代中國,還在于國家觀念的產生本身就孕育于近現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之中。“國家”的歷史是現代中國以來的歷史,其闡釋的視域也由此劃分為現代、當代兩大重要歷史階段。其次,從“主題”的角度上說,它雖包括具體文學作品的同類主題、思想,但更為重要的是,它應當探索的是相同主題在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筆下的處理,據以了解時代的特征和作家的意圖。此時,國家主題之“主題”更貼近于主題學研究的范疇:它從未脫離對具體作品的主題探討,并以此考察與國家相關的題材、主題(此時主題的含義指單個作品)、母題、意象、情節、人物等,以及與此相關的隱喻、象征及蘊含其中的創作意圖和文人心態等多個方面。由于此時的國家主題僅限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以它不是比較文學意義上的主題學研究,進而展開跨國跨民族的研究,但它并不排斥建立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研究模式,使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筆下的國家主題得到立體、繁復的呈現,并最終延伸至當下,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意義。
二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其內容可謂豐富與駁雜。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文學研究中的國家主題可通過如下幾方面實現。
其一,主題的變遷與年代史的視野。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新中國誕生,再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現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的統稱)已有近百年歷史。國家主題的闡釋需要時間的積淀和相關作品量的累積。在此前提下,以“十年一代”為標準的年代史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具有相對的合理性及有效性。通過現當代文學歷史進程中國家主題的闡釋,我們既可以清楚地看到年代史的視野考察與國家主題變遷之間的“對應關系”,也可以書寫一部現當代文學的國家主題發展史。年代史的考察可以為國家主題客觀設定一種具體可丈量的歷史場域,又在各自相對獨立的場域中構成演變式的、立體而又平行的寫作圖景。
其二,國家的想象與文學的理想追求。“國家的想象”作為國家主題的理想、價值層面,始終和20世紀中國的命運和現實緊密聯系,并浸潤著鮮明的政治倫理意識。“民族國家”與現代國家觀念的興起密切相關。古代中國雖早有“國家”之名,但與現代社會語境下的“國家”一詞含義相去甚遠(“西學東漸”以前,中國古代更多的是“天下”觀念)。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被強力卷入近代社會,現代國家觀念隨之而來。“現代中國”提供的理想、信念反映在國家主題上,激發了詩人無限的想象。“新中國呵,/百年來的夢想中的新中國呵,/不管還要經過多少曲折,/你將要在我們這一代出現!/你給了我們最大的鼓舞,/最大的暈眩!”(何其芳:《新中國的夢想》)國家主體成為“想象的共同體”,并呼應了晚清以來的愛國主義浪潮,貫穿起傳統至現代的人格倫理。至20世紀90年代,文學的國家想象雖更多由于個人化寫作的興起而具有鮮明的個體意識,但從“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依然會引發集體式的寫作浪潮,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學表現國家與社會的能力并未遺失。為此,我們有必要反復品讀當代文學中某些特定的語詞,讀解其背后的國家形象。在展開國家想象的同時,作家們也想象了中國。
其三,母題與意象叢的闡釋。母題是較小的、構成作品主題的基本單位。通過作家的有機組合,母題可以上升為一定的主題。著眼于國家主題,啟蒙、救亡、民族獨立、富強、新中國的理想都可以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主題并細分出一系列母題。與之相對應的,是意象叢的分析。就研究的角度而言,只有作品中的意象成為某種中心象征,與作品主題發生緊密關系時,才可以成為主題學研究的對象。上述前提使本文所言的意象必須面對如下兩個前提:第一,所有被納入國家主題研究視野內的國家意象均被置于歷史演變、平行比較的視域之內,而不同類意象相互之間最終形成了意象叢,并可以通過象征、隱喻的方式共同表現主題。第二,國家主題層面意象的研究應當建立在現代文學和現代漢語實踐的基礎之上。
其四,人格史和心態史的建構,人格和心態分別指向了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和作家本人。應當說,在講述國家主題的理想追求、“意象叢”生成的過程中,就已觸及人格和心態的問題。當然,鑒于20世紀中國歷史的跨度及復雜性,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和作家心態也會因此而錯綜復雜:“心態”作為極富個性化的精神現象往往需要結合具體作品、作家生平及其創作道路等才能得到較為合理的解讀;“心態”隨著外界環境的影響不斷發生變化;這使得那些主題相同或接近的作品在反映時代心理的同時,凝聚著作家的心態史、成長史和心靈史。在這個意義上,“主題學同時也是精神史”的說法,恰如其分地揭示出主題學研究可以打破文學史研究長期堅守的“各抱一段”的慣常模式,同時,也對文本研究進行了多向度的開掘。
三
文學研究中的國家主題的提出,是反思中國現當代文學歷史和研究現狀后一次有針對性的努力。國家主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的體系,在廓清文學主題的過程中,文學史的技法流變、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也必將得到關注。同樣,國家主題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主題研究之一部,可以深化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從而豐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文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應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關注文學的國家主題研究,不僅會對當下文學創作產生重要影響,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還會在引導文藝評論工作方向的同時,發揮文學研究與批評的社會作用,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營造研究與批評的良好氛圍。
國家主題的出場,可以在刷新文學觀念的同時,為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提供整合、貫通式的研究視角;可以在重審現當代文學與其生存歷史及政治文化的互動關系的同時,探討文學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拓展文學審美與功用之間的理論認識。不僅如此,國家主題本身就包含著史料發掘、重新梳理歷史以及作品再解讀的過程。國家主題研究可以在不斷融入其他研究方法、拓展其邊界的前提下,和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的理想緊密結合起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由此獲得嶄新的契機。
(作者為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