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科學之美與藝術之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19日11:00 來源: 人民日報 楊振寧

      科學與藝術,都與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美廣泛存在于科學與藝術之中,但美的類型卻不相同。科學發展的階段性非常明顯,人們對于科學之美的認識,也是逐步攀升的。比如虹和霓,幾乎人們都見過,而且初見之下,連小孩子都會覺得美,因為這是一種直觀的審美感受。然后,人們才逐漸了解虹霓的物理理論,發現那是太陽光照射到水珠里發生的光的折射現象。再進一步,到了19世紀中葉,麥克斯韋方程組問世了,人們用這組方程式徹底解釋了一切折射現象的根源,對于美的認識更上層樓。到了20世紀70年代,人們又了解到,原來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結構就是纖維叢,這就標志著人們的認識又進入到更高的本質的境界:世界上非常復雜、非常美麗的現象,最后的根源都是一組方程式。

      今天我們可以說,方程式里包含了人們所能看見的一切。大到宇宙星云,小到一個粒子,久遠到一百億年,短暫到一瞬一秒……一切的一切,無不受到方程式的控制。這難道不是一種大美嗎?這些方程式簡直就像造物者的詩篇,它們用最濃縮的“語言”,表達了這個世上最無邊無際的存在。所以,詩人們寫下了很多贊譽科學之美的詩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曾寫道:“一粒沙里有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把無窮無盡握于手掌,永恒不過是剎那時光。”這詩句有點近似于中國古代陸機的名句 “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他們都用詩一樣的語言,表達了對于宇宙洪荒的美的認識。

      但是,科學之美是一種客觀的美,無我的美,換言之,這種美不因人類的存在才存在。遠在沒有人類的時候,那些方程式就已經在支配著宇宙間的一切了。而藝術之美則不同,藝術里的美是一種主觀的美,有我的美,它是因為人類的存在才存在,并且因為人類的參與而升華的。從那些存世的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發現,3000多年前的商朝鑄造師對于美的感受與領悟就已經達到了極高境界,甚至絲毫不遜色于今人。那些青銅器所顯示出來的或獰厲或樸重的美,都暗示了它們的身上凝結著古人的信仰與情感,它們都與人的參與密不可分。唐朝畫家張璪說藝術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兩句話概括地描述了藝術的真正精髓,也道出了人類是如何感受乃至創造藝術之美的。

      西方藝術幾千年來的發展大致是朝著寫實的方向,而東方藝術則是朝著寫意的方向。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其實也反映了東西方對于美的不同理解。西方直到19世紀才開始探索寫意的美中所包含的豐富意義,由此發展出了印象派,以及19世紀以后種種新的藝術流派,也從而產生了更多元的藝術審美觀。值得注意的是,藝術之美是無法用方程式囊括的,這也是藝術之美不同于科學之美的地方,但這并不代表兩者之間沒有共同點,相反,在某種意義上,人們需要對藝術之美與科學之美都建立充分的了解與認識。

      一個學科學的人想要對藝術之美多一點了解是比較容易的,但是一個學藝術的人想要多學一點科學則比較困難。這是現實存在的現象,卻并不是因為個人的問題,而是出于社會的原因,因為我們社會關于科普的工作做得實在很不夠。好的科普工作可以幫助人們很小就建立起對于科學之美的正確認識,可以幫助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獲得對于美的更為全面、更為準確的理解。所以,那些既擅長寫作、對于科學又有較深認識的作者,真不妨把科普創作當做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此文由本報記者張健根據楊振寧在中國美術館“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