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北京是千年古都、世界名城,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博大精深。千百年來,北京城既承載著中國文明歷史,成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縮影,同時也在努力繼承和發(fā)揚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
評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四川郫縣曾出土東漢時期說書俑,足有半米多高,翹著腿、張著口,拿著小鼓,笑呵呵地在講故事。原本是宮廷藝術的評書,后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并在唐宋時期得到充分發(fā)展,興盛一時。而且,很多歷史文學名著乃至戲劇曲藝都是根據(jù)說書的話本改編而來的,比如說四大文學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
評書講述的是民間故事,也是最接地氣的。一人演說,心口手眼并用,或敘述情節(jié),或模擬人物,或評議事理,演繹歷史及現(xiàn)代故事。舊時,說書人在市井小巷設立說書棚、說書館,深受老百姓喜愛。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音機、電視逐漸普及,到上世紀80年代我說《岳飛傳》的時候,各地上百家電臺、電視臺幾乎都播過,譽滿全國。如今有了網(wǎng)絡、手機等,人們欣賞曲藝也更加輕便靈活。
可是,今天真正說書的人越來越少,觀眾能夠叫得出名字的說書人更少。現(xiàn)在北方評書共有4個國家級傳承人,如何更好地傳承評書,是我們每個傳承人面臨的重要課題。一方面,如今評書藝人求職較為困難。曲藝團可以較多容納相聲、快板這類演員,唯獨長篇評書藝人是一個人一臺戲,一個人可以演三五個月甚至一年時間,相對獨立且較為單調(diào),是真正的“個體戶”。另一方面,學習、把握評書這門藝術也是最難的。我在鞍山曲藝團學藝的時候,二人轉(zhuǎn)要學習2年,相聲、快板要學3年,評書則需要5年。當時我們一起學習的有十幾個人,后來真正留下來的只有兩三個人。原因就在于評書對學員的文化知識、說話談吐等綜合素質(zhì)要求較高,除了師傅口傳心授外,學員們還要記憶誦讀大量的詩詞歌賦、評書話本等,最終每個演員都要有自己的拿手作品才行。
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一門曲藝,評書在老百姓心中具有獨特的魅力。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評書藝術的弘揚,促進其發(fā)展。今年的全國“兩會”提出,要建設書香社會,如今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北京市燈市口小學提出建設書香學校,利用午休時間開展聽書活動。學校開學典禮那天,我去跟孩子們聊天,一邊講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一邊告訴孩子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努力學習、熱愛祖國,等等。
去年10月15日,習總書記接見文藝工作者,我有幸參加活動,感觸很多。我覺得,藝術家就要深入基層,時刻為人民服務;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文藝工作者,謳歌時代和正能量,爭取讓曲藝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給人們帶來生活的樂趣和希望。今年我已經(jīng)71歲了,但應當是老驥伏櫪,不用加鞭自奮蹄,今后將更加努力學習和工作,更好地傳承中國曲藝藝術。
(作者為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