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語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華好詩詞》《最愛中國字》等電視節目將“傳統文化”作為素材進行開發,形成了不少較好的創意。在近些年國內電視行業迷戀境外引進節目模式的背景下,這不僅是一種獨特的傳媒景觀,也是中國電視節目原創力的重要體現,更是對“中國電視缺乏創新力”論斷的有力回應。
但是,電視產品在文化消費中屬于“快銷品”,保鮮時間較短,傳統文化節目這股熱潮究竟能持續多久,也讓業界頗為擔憂。盡管今年有多個原創文化節目相繼上檔,但不論是社會影響力還是收視效果,較之前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既在于現有節目的類型、內容等同質化程度過高,分流了觀眾,更重要的是由于一些節目止步于表面跟風,制作水平低下,缺乏創新,難以保持觀眾的收視熱情。因此,盡管傳統文化節目有豐富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依托,但如何充分挖掘這些資源的傳播潛力,如何在傳承中創新,是電視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而在眾多傳統文化節目當中,剛剛結束總決賽的貴州衛視《最愛是中華》別具一格。與其他專注某一文化類別的文化比賽類節目不同,《最愛是中華》將傳統文化揉開又整合,既展示中華文化的廣度,又挖掘其精深。節目在擔當傳播中華文化責任的同時,對形式與內容進行了“精雕細琢”和大膽創新,讓一檔傳統文化節目不僅深刻,而且有趣,為原創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有益借鑒。節目設計了一個九宮格形式“文化密碼”環節,選手通過格內的漢字選題對陣,率先得滿9分者獲勝。對這一環節富有節奏感與競賽性。同時,“文化密碼”所涉及的內容非常龐雜,關乎中國文化諸多方面,歷史、文學、文物、民俗等,對觀眾來講有較強的吸引力。
在節目播出效果方面,《最愛是中華》借助現代傳媒技術與傳播方式,實現了文化與現代游戲的結合,注重受眾的參與感等特點,讓觀眾在欣賞節目的娛樂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文化并不是呆板、枯燥的代名詞,相反,傳統文化更多是以休閑娛樂的載體而存在的,不論是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還是各類詩詞歌賦,皆有娛樂元素。該節目通過游戲競技的方式來傳播傳統文化,這是對我們一直所追求的“寓教于樂”方式的的最好詮釋。
當前傳統文化節目制作水平良莠不齊,傳統文化節目的開發創新需要把握好四個方面:一是要順應傳統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借用全新的媒體手段,將時下觀眾的文化追求與厚重的文化傳統相結合,在繼承當中勇于創新。二是要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強化其吸引力。三是需要把握傳統文化傳播的精髓。借用高品質的媒介載體,現代化的傳播技術,高水平的制作手法,形成全新的傳播形式。四是需要有良好的傳統文化展示平臺。在當下選秀類電視節目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最愛是中華》等節目從傳統文化中“另辟”出一條本土原創的“蹊徑”,這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