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崔振寬:回到傳統 回歸生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15日11:14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李曉晨
    《山村雨霽》                  《南海漁港》之一《山村雨霽》                  《南海漁港》之一

      作為當代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畫家之一,年屆八旬的陜西畫家崔振寬已經深耕中國山水畫62年。生活中的崔先生寡言少語,寬厚溫和,謙恭曠達,胸中只藏山水,手中惟有畫筆。半個多世紀以來,崔振寬踏遍了蒼茫大地的溝峁梁壑,為山水造像,為山水賦形,為山水還魂,從而表達一種聳立于天地之間的山水精神。在他的畫筆下,黃土高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煥發出激越的生命張力,也涌動著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境界和氣韻品格。

      聊天時,我最先問起的不是他最知名的作品,反而是他上世紀90年代創作的那組“白鹿原系列”,因為,也是在那前后,作家陳忠實創作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白鹿原》,書與畫兩相對照,便有了一種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之感。5月21日至6月1日,“蒼山無言——崔振寬畫展”將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展覽將全面展示崔振寬62載的藝術歷程,展現其為中國畫傳統筆墨的現代轉型付出的努力!鞍茁乖盗小钡牟糠肿髌穼⒃谡褂[中與觀眾見面。

      改革開放至今,在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和西方現代藝術思想的強烈沖擊下,崔振寬始終植根于中國書畫藝術傳統,探尋著中國畫傳統筆墨的現代價值。在不斷感受當代生活與文化心理變化的同時,畫家潛心研究傳統書畫最核心的形式語言,即筆墨表達系統,頑強探尋其現代轉型的具體可能性和個人連接點,并呈現出個體鮮明的藝術氣象。

      寫生最重要的是直接面對生活和現實

      出生于書香之家的崔振寬,從小浸潤在家藏繁多的珍稀碑帖拓本中。得益于家學的淵源和父親的最初影響,崔振寬自幼就打下了堅實的書法童子功,加之學院派的系統塑造,他重視書法,重視筆墨,對傳統有一種向往和崇敬心情。大學畢業后,又受到以石魯、趙望云為代表的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觀念的影響,崔振寬向上追溯中國畫的傳統精髓,向下從生活的土壤中汲取營養。這集中體現在他對寫生的看重上。

      幾十年堅持外出寫生是崔振寬實現“一手伸向生活”的重要創作手段。他迷戀駕馭寫生與寫意矛盾的樂趣,是探索寫生的中國味與筆墨方式的現代化進程中的代表性畫家。他在自然與精神的兩極之間拉開了張力,實現了超越具象直溯造化之理與心靈本源的筆墨精神。他把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精神之美統一起來,把歷史文化的厚度與當代審美的強度結合起來,并且注入了西北歷史與自然的渾樸、蒼茫、粗獷、大氣、厚重與強悍。崔振寬說,“寫生貫穿了我的創作生涯,直到現在我還常常跑出去寫生,寫生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生活,表現現實生活,尤其是直接表現畫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崔振寬覺得,今天畫家的寫生跟古代有很大的區別,宋明之后許多畫家強調主觀感受,強調意象性。而中國畫要完成從古典向現代的轉型,必須直接面對現實、面對生活。他的“白鹿原系列”、“渭北系列”都是行走寫生所得,而他的畫作也呈現出鮮明的風格特征:點線茂密、厚重、有力,且有篆籀意味;以西部大山大塬為主要描繪對象,并形成個性化的山水意象,氣象蒼莽而樸厚;筆墨則構成較高程度的自主化,遠近空間壓縮,突出視覺張力和精神張力。

      繼承黃賓虹筆墨精神,尋求焦墨創作的新變

      在梳理自己的藝術脈絡時,崔振寬特別提到了近代學者、畫家黃賓虹,在他看來,在中國山水畫從傳統文人畫走向現代藝術的過程中,黃賓虹無疑是一位集大成者,并留下了中國山水畫的一個重要課題,即延續有著千余年歷史的中國文人山水畫之“正傳”,遵從其內部規則和自身發展邏輯,探尋現代轉化的可能性。今年是黃賓虹誕辰150周年,紀念、研究黃賓虹最重要的是研究他的“筆墨”,是要繼承和弘揚中國畫傳統的筆墨精神。

      崔振寬認為,黃賓虹把筆墨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氣韻、意境、意象都是通過筆墨體現出來的,所以筆墨中已經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不過,繼承傳統的筆墨精神并不意味著學習黃賓虹的具體畫法,而是一方面學習他的精神,一方面保持一定的距離,在深研中明確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從黃賓虹“沿皴作點”的獨特創造到崔振寬“以點為皴”的探索,他希望以個人的藝術探索在畫面的空間表現中重獲書寫自由——不是以書作畫的趣味性,而是以畫當書的表現力。

      談及藝術中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崔振寬認為傳統是中國畫的精神起源,而上世紀80年代的西方文藝思潮和今天的各種當代藝術也是互相學習、交流的過程。他說,了解別人的獨特性實在是一件好事,繼承傳統也好,吸收西方也罷,關鍵看能不能創造出屬于中國的當代藝術。今天我們所謂的轉型主要指的就是這個問題,而這也是當代藝術家最應該關心的課題。在這一點上,崔振寬更傾向以解析性和極致化的筆墨個性,揭示出當代文化氛圍中人類視覺心理的深層變化和中國人對于自然山水審美關系的深刻改變。

      80歲在通常意義上已經被稱為高齡,而此時的崔振寬還在求新求變,他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從年齡來說我的確已經老了,但是畫還沒有老。這其中有兩層意思,一是說筆墨還不夠老辣、老到;另一個則是說,筆墨還沒老就還有前進的余地、發展的空間。”對此,評論家劉驍純這樣說:“黃賓虹說他自己‘60歲之前畫山水是先有丘壑再有筆墨,60歲之后先有筆墨再有丘壑’,而黃賓虹真正成為黃賓虹卻是80歲以后的事。崔振寬年屆八十,并不為晚!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