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京劇人的一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14日09:48 來源:中國文化報 劉 淼

        付佳

        朱甲

        王珺

        孫覺非

        在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的當下,京劇 人生存發展現狀如何?這一次,看似平常的一天,本報記者分頭行動,跟蹤采訪4名京劇人,敘寫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再現他們求生存、謀發展的所 思所想和實際行動,反映他們的堅守、執著和困惑、訴求等諸多內在層面,希望能夠折射出京劇人、京劇界的整體情況,以期引起人們對京劇乃至傳統文化的關注和 思考。

        付佳:做夢都夢到《白蛇傳》

     

        5月9日,一個罕見的寒冷的北京夏日。上午11點,清瘦的中國國家京劇院青年演員付佳拎著兩個大袋子準時來到當天的演出場地——北京市石景山區文化館。

        在運送舞美道具的廂式貨車正對著的狹窄通道里,付佳將其中一個袋子里的演出服交給了服裝師。“今兒演《西施》,辛苦您了。”然后,轉身對記者說,“咱們去后臺吧,今天我第一個上場,得提前化妝。”

        在劇場里轉了一圈后,付佳發現,剛剛那個兩米見寬、10米見長,堆放著道具箱子和各種服裝的狹窄過道就是后臺。“舞臺太小了,我這折《泛舟》還能將就著演,他們后面的《長坂坡》可怎么辦啊?”

        經過工作人員的協調,文化館一間10平方米的貴賓室成了臨時的化妝間。換上胖襖、水衣子、彩褲、彩鞋,付佳從袋子里拿出了化妝箱和各種工具,開始了漫長的化妝過程。不一會,狹小的屋子里,已經有近10位演員擺上化妝箱,有條不紊地開始工作了。

        “吃早飯了嗎?演出前,還要不要吃午飯?”記者問。

        “9 點吃了早飯,吃得很多。一會兒化完妝還得再吃點,要不氣跟不上。”付佳說,演出前的飯特別有講究,吃的時間、吃什么東西、吃多少都有學問。“我一般在演出 前一個半小時吃飯,比起其他演員,我算吃得多的,而且沒有肉不行。”雖然不忌口、吃得多,但付佳的體型一直保持得不錯,這也讓很多演員羨慕。

        第 一遍的底色有點黑,付佳從化妝箱里拿出了另一款粉底。“這個底色太好了,演大戲時我才舍得用,那天《白蛇傳》彩排我愣是拿三種別的底色調出了這個顏色。” 付佳說,這款粉底是劇院在香港演出時同事們一起買的,顏色好看又沒有油彩傷皮膚,但是因為內地沒有,她一直舍不得用。

        付 佳提到的《白蛇傳》,是她在今年初拜京劇大師杜近芳為師后學習的第一出大戲,也是她參加的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的課程,5月4日剛在北京梅蘭芳大 劇院公演。“我能拜杜老師為師,真的是莫大的榮幸;國家京劇院能讓我這個‘90后’演員挑梁這么大的劇目,是給了我非常大的信任。這也讓我感覺壓力特別 大。”付佳說,從今年初開始,她和杜老師放棄了一切休息日,專心摳戲。

        “杜老師把她當年的演出資料全給了我,讓 我先做好功課。我在她家學戲,她沒有先講唱腔和身段,而是把《白蛇傳》的創作背景、情節設置、人物性格等全幫我講解和分析了一遍,然后才講該怎么演。杜老 師常說,演員到最后拼的是知識。這可以說是我跟杜老師學習的最大收獲。”

        最終,《白蛇傳》當天的演出觀眾爆滿、反響熱烈,付佳非常高興。“真的非常感謝劇院前期的宣傳。演出結束,杜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也給我指出了不足,我還得努力。”

        定妝之后是更加細致的描畫,僅要將一雙眼睛畫得嫵媚動人,付佳就用了近一個小時。

        12 點40分,妝還沒畫好的付佳被叫去試音響。在她身邊幫她操琴的是她的男朋友。“老師們知道我找了個琴師男朋友都覺得特別好,認為兩個人可以在業務上互相幫 助。我們倆在生活中從來不吵架,所有的爭執都是業務上的。前段時間排《白蛇傳》,他把曲譜從頭到尾幫我捋了一遍。”戀愛中的姑娘,笑起來總是特別動人。

        試音結束,剛剛從臺上走下來的付佳被一位戲迷攔住。“我是從石家莊趕來的,就為了聽你的《西施》!”這位白發蒼蒼的戲迷拿著當天的節目單讓她簽名,付佳痛快地答應了。

        下 午1點,中國戲曲學院年逾八旬的王志怡老師來到化妝間。她是付佳研究生班的老師之一,《西施》這出戲付佳就是跟著她學的,而這一天的演出也是研究生班的學 期匯報演出。“佳佳,謝謝你叫車把我接來啊……佳佳,你這妝面得再粉點,現在顯得有點臟……”王老師不斷叮嚀著愛徒。

        《白蛇傳》的演出,王老師為付佳打了98.6分的高分,連付佳自己都說太高了,王老師卻說:“雖然是愛徒,但我絕對公平。”而馬上要演出的這一折《泛舟》,王老師說對付佳是小菜一碟。

        說說笑笑間,付佳化好了妝、勒好了頭,開始由化妝師幫忙貼片子。“付佳,你這皮膚可夠干的,該補補水了。”“每天這么化妝,不長痘我已經謝天謝地啦!”

        1點40分,頭部梳妝結束,付佳喝了口水,拿著道具折扇去后臺穿服裝了。

        2點整,大幕開啟,付佳扮演的西施和黃佳扮演的范蠡泛舟湖上,看過了風起云涌,兩人攜手歸隱山林,過輕松自在的生活。付佳的唱腔清麗明亮,身段利索到位,博得了觀眾一陣陣的掌聲和叫好聲。

        2點24分,付佳剛剛回到化妝間,王老師就被人攙扶著跟了進來。“佳佳,唱得真好,今天還得給你打高分!”

        叫車送走了王老師,卸了裝,收拾好自己的所有東西后,付佳終于吃上了午飯,這時已是3點30分。“今天是我今年以來最輕松的一天。之前為了《白蛇傳》,弦繃得太緊了,每天做夢都夢到《白蛇傳》。不過也輕松不了多久,后面的演出任務馬上就跟來了。”

        付佳說,小時候,因為練功,京劇曾是她的噩夢;如今,京劇是她不懈追求的美夢。

        朱甲:每個活動都要不一樣

        本報記者   羅云川

        “明天你幾點上班?我準時趕過去。”記者發短信問。

        “我9點上班,一般8點就到了。”朱甲回復。

        5 月8日9點,記者到達北京京劇院市場開發部,卻撲了個空,作為主任的朱甲不在,去李恩杰院長那里了。接近10點,朱甲返回部門,馬上召集大家開會,安排5 月9日“劇院開放日”活動事宜:接待處的位置;做展板,明天8點前到位;插旗,掛橫幅;4個領隊著正裝,披綬帶,女的化淡妝……除此之外,這個月還有幾個 活動:小記者探秘、姜亦珊公益贈票、紀念裘盛戎誕辰100周年啟動儀式,都由他們部門操辦。

        “臺上的事演員做, 臺下的事我們做。”朱甲介紹,市場開發部是2012年成立的,負責項目策劃、宣傳推廣、市場營銷、產品包裝。院長李恩杰上任以來,積極進行探索嘗試,實施 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戰略,推出一系列活動如“魅力春天”“每周一星”“唱響之旅”“傳承之旅”“發展之旅”等,吸引觀眾,增加票房。朱甲說,這一兩年 劇院又提出了“藝術品質提升工程”,實行“項目制管理”。在京劇整體艱難的情況下,他們感到壓力特別大。

        一上 午,朱甲不斷有事。有人來要京劇《白蛇傳》的字幕;部門員工匯報:“展板要5000元。要不你跟對方砍砍價?”諸如此類,繁雜細碎。朱甲一會兒叮囑同事 “橫幅標語讓院長看”;一會兒電話說“明天就26個武戲演員,不能多了,不然超預算了”;一會兒他手機又響了,有人向他詢問“新編劇目展演季”的票價—— 劇院“新編劇目展演季”擬于6月在京舉辦,上演《風雨同仁堂》等4出戲,共計24場,每出戲演出一周。這是以前沒有過的嘗試,朱甲他們每天盯著售票情況, 目前看來票房不甚理想。為了推動售票,他們除了采用微信、微博等現代媒介手段,還給北京500家企事業單位、高校等發信,每天發50份,持續10天。接下 去,7月至8月還將舉辦“經典現代戲展演季”,演出《沙家浜》等4出戲,共計20場,目前開始售票,他們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更遠的,“每年七八月就要確 定第二年的演出項目,年底對外公布。除了固定項目,還會有臨時項目,存在不確定因素。我不能把活動安排得特別密集,要為臨時項目留出空間。”朱甲說,他們 一般設計每年演出600場,加上臨時演出200場,劇院一年演出達到800場。

        在見縫插針的“訪談”中記者了解 到,朱甲1973年出生,在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學了7年老生,1992年進入北京京劇院,參演過《孔繁森》等大戲,2007年轉成行政崗。他的父親朱紹玉 以京劇作曲聞名,也在北京京劇院工作,一般人可能會以為他是受了父親的蔭庇才得以進入劇院工作的。“我先進的劇院,我父親他是后調進來的。”朱甲說。

        “我 喜歡做這個工作,有挑戰,有創造性。”朱甲說,也有不順心的時候:一個小部門承擔著整個劇院的“市場開發”,心理壓力大,“李院長要求嚴格,每一個活動都 要出彩,都要不一樣,對我們挑戰很大。”部門7個人,2個是做平面設計的,1個攝影攝像,“項目經理”只有4個,每個人工作量很大,他們幾乎從來沒有下午 4點半準時下過班,有時甚至加班到夜里12點。回憶起來,朱甲認為有幾個活動做得不錯,像“雙甲之約”“程硯千秋”等,“前年的‘金聲韻·王蓉蓉舞臺生活 30年專場演出活動’新聞發布會,地點選在了王蓉蓉學習生活過的中國戲曲學院,展示了她獲得的各種證書、獎狀、獎杯,還邀請了她的伯樂——北京人藝表演藝 術家朱旭來當嘉賓,這個活動也不錯。”

        上午,朱甲接到妻子的電話,說她的奶奶去世了。今年84歲的奶奶這一天早上被告知病危,朱甲妻子已先趕過去了。“我什么時候過去?”朱甲問。得到的答復是“等我電話”。

        中午12點左右記者跟隨朱甲來到劇院食堂吃飯,其間他還向前來就餐的李恩杰院長請示橫幅標語是否合適。

        下 午正常上班時間是1點半,朱甲繼續忙碌。他先向一名同事交代紀念裘盛戎誕辰100周年活動事項:和幾所高校聯系,安排演講會;叮囑今天一定把“紀裘”啟動 儀式招募觀眾的啟事發了。然后,他又叫來另一名同事,敲定“劇院開放日”參加者人數、分組等細節。“劇院開放日”設置名家見面會、青年演員武戲表演、參觀 “京劇藝術傳承展”、走進“職工之家”等環節,為此,約摸3點,朱甲又去了一趟“職工之家”,為第二天的活動踩點。3點15分,他定下了“劇院開放日”活 動展板設計樣式。3點半,回到辦公室,他向記者展示了多個劇院logo,“請設計公司設計了不下50個”,眾議紛紜,到現在還沒確定下來。除了工作,他還 托人幫著接一下上小學放學的兒子。

        朱甲說,現在演一出大戲成本約為10萬元,票房壓力巨大。京劇怎么走市場,怎 樣才能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場,品牌活動能對市場有多大作用……這些都是他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搞活動一定要有社會資金進入。這需要企業尤其是企業領 導喜歡京劇,我們通過品牌活動把他們吸引進來。”數年的實踐,讓朱甲在“市場開發”方面小有心得。最近他們和一家日本面膜廠商達成了合作,在產品說明書中 附上了劇院的宣傳資料。談及未來京劇“有市場”的地方,朱甲認為可能在于京劇培訓和普及,“國家對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劇院有可能在這上面掙錢。”

        記者是在5點前離開北京京劇院的。晚上8點,接到朱甲的電話:“我現在下班了,部門其他人還要再忙一陣。”迎接他們的,將是第二天周六的“劇院開放日”……

        王珺:練功、學習,練功、學習

        本報記者  祝 靜

        5 月8日清晨,走進中國戲曲學院,校園里隨處可見學生們認真練功的身影,耳旁不時傳來大家練嗓、吟唱的聲音。對于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2012級京劇表演班學 生王珺來說,在練功房里唱響一天的新生活,已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無論是滴水成冰的寒冬,還是驕陽似火的酷暑。

        當 天早晨7點,記者在練功房里見到了正在熱身的王珺,扮相俊秀、嗓音甜美,學戲9年,王珺已頗具柔美端莊的青衣風采。此時的她正對著練功房的鏡子,一個眼 神、一個唱段、一個站位,她反復練習著。“梨園有句老話,‘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內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京劇就是一個必須能耐得住寂寞的行 當,就得下功夫,每天都要練。”今年19歲的王珺雖稚氣未脫,但說起話來卻是有板有眼、十分老成。她告訴記者,自己從10歲進入專業的學校開始學習京劇表 演,而當時所有的同學中唯獨就她是京劇“零基礎”。為此,她只能暗下苦功,所有時間都用在學戲上,在淚水和汗水中摸爬滾打,很快便開始嶄露頭角。“一路走 來,‘學戲太苦’這句話我深有體會,既枯燥又辛苦。幸好遇到了很多好老師,讓我一直堅持下來。”王珺笑著說。

        一 小時后早功結束,從練功房出來的王珺抓緊時間吃完早飯,就和其他同學一起前往教室,開始了上午的專業課——劇目課的學習。當天,王珺的學習內容是昆曲《金 山寺》。京劇演員為啥還要專門學習昆曲?“京昆不分家。從唱腔到表演,昆曲都有很多值得京劇演員學習借鑒的地方。”面對記者的提問,王珺直言,“我選修這 門課程,就是希望通過老師的指點,將自己身段、表演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好好解決一下。”

        “王珺,氣口過于 大。”“王珺,眼神跟著手勢。”“王珺,脖子不要用力。”課上, 劇目課老師對她不斷進行著指點。隨著老師的口傳心授,王珺逐漸進入狀態,“學戲也要動腦 筋,不然老師講的動作要領理解不了,動作就做不到位。”兩堂課近3個小時下來,她已是大汗淋淋。“王珺這孩子開竅較早,學習認真,悟性很好,是個可以培養 的好苗子。”老師眼中的王珺是個好學生。據介紹,入學3年來,每次的專業課考試王珺都是第一,而且在第二屆中央電視臺全國戲曲院校京劇學生電視大賽等一系 列比賽中她又有著驕人成績。問及學習秘訣,“還是因為喜歡京劇吧,我愿意為了它付出。”說這話時,王珺一臉真誠。

        課 后吃罷午飯,稍做調整,王珺又急急忙忙地趕往學校的大劇場。原來下午1點半是京劇表演專業2014級學生的實習彩排。“這樣的機會一定不可錯過。”王珺告 訴記者,“雖然是師弟師妹們的演出,但都是業務拔尖的,值得學習的地方太多了。”臺上,同學們在精彩演出;臺下,王珺看得認真、學得仔細,并不時鼓掌、喝 彩。

        看完演出,王珺又習慣性地拿起了她的練功鞋。又要去練功么?看出記者疑惑的神情,王珺笑了笑,“我的生活就 是這樣單調啊,每天的作息安排都一樣,練功、學習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她還告訴記者,她計劃明年報考學校的京劇表演專業研究生,時間很緊迫,真的沒有 精力花在其他地方。“那會偶爾上上網、休閑娛樂一下么?”記者忍不住問道。“誰都想玩,可是我的時間不允許啊,既然干上了這一行,我不后悔。”王珺的回答 簡單而堅定。

        晚上9點半夜色漸濃,隨著學校練晚功結束的鈴聲響起,王珺這才依依不舍地離開練功房。她告訴記者,回到宿舍后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學習英語,“白天的時間都交給京劇了,只有這會子才能安心下來學學英語為考研做準備。”

        7 點練早功,8點半至11點半上課,下午1點半看演出,之后重復著練功、學習……王珺一天的日程表始終被排得滿滿當當,但她似乎不知疲倦。“我愛京劇,很慶 幸自己可以與京劇結緣。能夠站在舞臺上表演京劇,我覺得這是我享受京劇的一種方式。”采訪即將結束時,王珺發出了對京劇“愛的誓言”。

        孫覺非:京劇網上唱起來

        本報實習記者  羅  群

        5月8日早上,驅車把愛人送到單位上班后,咚咚鏘中華戲曲網創始人孫覺非回到家,沖上一杯咖啡,坐在電腦前,開始查收郵箱里的投稿,收集網絡上新的有關戲曲的信息。自從2000年創立了咚咚鏘中華戲曲網,這些工作就成了孫覺非生活的常態。

        “喂,對,是我。”孫覺非的電話響了,是一位關注“咚咚鏘”的戲迷打來的,絮絮聊了幾句。“這么多年了,網站的影響不敢說有多大,但還是聚攏了一批戲迷。”孫覺非說。

        一 上午,給孫覺非打電話的人不少,對戲迷他總是很有耐心,但有些電話他顯然有些敷衍。孫覺非說,現在“咚咚鏘”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人找他談商業合作、談上 市,“那些人主要關心怎么賺錢,但我沒指望網站能讓我大富大貴,所以我也不想讓網站跟資本綁在一起而失去獨立和自主。”眼下,“咚咚鏘”依靠投放戲曲院團 的廣告等方式可以維持運營,孫覺非覺得這樣好好做自己,就夠了。

        接完幾通電話之后的孫覺非微皺著眉頭,再次回到電腦前,他盯著顯示器,對每一篇來稿和打算轉載的每一條信息都認真審讀,即便是在其他媒體上公開發表過的文章,他也一樣要認真讀過。“咚咚鏘”越來越大的知名度正是來自這份認真。

        “這 篇稿子里把中青年演員稱作大師,我得修改一下,這個叫法不合適。”孫覺非感到,雖然很多媒體都對戲曲進行報道,但由于種種原因,此類報道中有時會出現不當 的說法甚至錯誤,而這是孫覺非在自己主持的網站上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咚咚鏘”上海量的信息,每一條都經過孫覺非親自把關,有時他還要請相關的專家過目。 對于通過其他渠道發布的戲曲信息中的錯漏,孫覺非會在網站或自己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指出,一來是防止讀者、觀眾誤解,二來也是提醒從業者,要對自己操持 的事業負責。

        “咚咚鏘”創辦之初,主要是轉載與戲曲有關的新聞和發表作者來稿。而隨著網站的壯大和時機的成熟,孫覺非的思路也越來越寬。“我現在的考慮是不僅做承載信息的平臺,更要做優質內容的生產者。”

        “咚 咚鏘”聯合《中國京劇》雜志編輯部主任封杰推出的自制視頻“封杰訪談”就是一種嘗試。訪談的內容聚焦于戲曲業界的熱點話題,這亦是“咚咚鏘”的平臺與封杰 的專業知識和業界影響力的優勢互補。“我下一步計劃與更大的網站平臺合作,由我們錄制視頻,他們來播出,讓高質量的戲曲節目走近更多人。”

        作 為戲曲媒體人,孫覺非對傳播的途徑和效率非常重視,除了大型網站,移動互聯網也早已在他的考慮之中。“現在人們上網的時間非常碎片化,很多信息的瀏覽都在 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孫覺非邊說邊擺弄著手機,把一篇劇評分享給一位微信上的朋友,“比如微信,你只有認為這個內容值得分享才會發給你的朋友,好友發來 的信息也肯定比網上海量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你的注意,這種人對人的傳播看似范圍小,其實效率非常高。”孫覺非感到,傳統的戲曲走到今天,理應和最時髦、用戶 最多的傳播形式結合。孫覺非在微信上建了一個“咚咚鏘戲曲交流群”,群里有110多位朋友,其中不少是中青年戲曲愛好者。

        孫覺非除了經營網站,還是戲曲圈中有名的舞臺攝影師,他花在研究劇照上的時間不比經營網站少,他說他時常是白天采訪、晚上拍演出,回到家整理照片忙活到后半夜,但他樂此不疲。

        難 得這天工作任務不多,孫覺非愜意地瀏覽著網頁。孔夫子舊書網是孫覺非經常去的網站之一,“我愛搜集老照片尤其是劇照,逛孔夫子舊書網總會有所收獲,天氣好 的時候我也會逛潘家園。”說著說著,孫覺非緊盯電腦屏幕的眼睛忽然一亮,孔夫子舊書網上的一個賣家出售京劇名家楊小樓的劇照,這一下子吸引住了孫覺非。原 來,孫覺非最近正與中央戲劇學院教師趙永偉合作一項以楊小樓派武生表演為核心內容的科研項目,有關楊小樓的一切他都格外敏銳。“賣得貴了點,不管他了, 買!”

        電腦、手機、文字、劇照、戲曲,孫覺非的生活平靜而充實。“我是個挺懂得享受生活的人,除了京劇還關心飲 食,這一點也是受了戲曲演員的影響。梅蘭芳先生對飲食非常講究,這也算是京劇圈里一個小傳統了。”孫覺非說,只要不是工序太過復雜的大菜,家常的煎炒烹炸 他都會做,還做得頗有滋味。看他在廚房里切絲、顛勺的“身段”,他一定沒說謊。對孫覺非來說,菜和戲都講究個“味”,二者有神秘的共通之處。

        上午處理好了稿件,午后的休閑時光屬于閱讀。孫覺非的寫字臺上堆滿了書,他從書堆里拿出一本旅游方面的書,讀得津津有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