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集電視紀錄片《河西走廊》,走的是歷史宏大敘事的路子。道路與歲月一樣漫長的河西走廊,配得上這樣雄渾的路數。
《河西走廊》,從漢武帝時張騫通使西域這一人們最為熟知的歷史出發,蔓延至今,娓娓道來,講述了關于河西走廊兩千年來浩蕩歷史的風云變幻。這是河西走廊的得天獨厚,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條長路,可以抵得上它由歲月積淀下來如此的厚度與長度。
以10集有限的篇幅,講述漫長的歷史,要看編導者的功夫。刪繁就簡三春樹,相對而言,還稍稍容易些;標新立異二月花,則要更難得多。電視紀錄 片,面對的是大眾,便不能搞成歷史教材一樣板正和龐雜,以及條分縷析的事無巨細。主創選擇的吸引人的敘事策略,是從人物入手來講述歷史與這條后來被人們譽 為絲綢之路的故事。顯然,這是一條聰明而易行的路徑與通道。
但是,兩千年的歷史,人物眾多,紛至沓來,如霧如陣,其篩選和組織也是頗費工夫的事情。他們選擇的另一敘事策略,是將其分門別類,以“使者”、 “通道”、“驛站”、“根脈”、“造像”、“絲路”、“敦煌”、“會盟”、“蒼生”、“寶藏”分為10集,重新梳理兩千年的歷史,從打通這條通道之始為開 端,分別敘述在這條道路上所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宗教與藝術等諸方面發展變化與交融,以及起落興衰的軌跡,由此為根本為背景選擇出與此相關的人物。
在整個敘述過程中,則是以人物故事為主,帶動歷史走向,便使得這條道路由于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的衣袂搖曳,而生機勃發、姿 態萬千;也使得蕩漾在這條路上兩千年的歷史,線條疏朗、清晰而豐富;同時,也使得這條不同凡響的古絲綢之路,如一個行走的舞臺,上演著金戈鐵馬大開大合的 連臺本大戲,明白無誤又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這樣一條河西走廊,為什么是中國人渴望走向世界的道路,又為什么是外國渴望走進中國的道路。盡管由于篇幅所 限,也由于史料的限制,片中所涉及的人物,并不能都如第一輯中出現的張騫一樣,將其出使西域13年的風風雨雨描述得生死命運跌宕起伏,生動感人,但是,對 于這樣一部很容易拍攝得蕪雜的電視紀錄片而言,已屬難能可貴。
這部電視紀錄片另一大特點,或者說其有意著力為之的一點,便是所講述的人物與歷史的故事,必須與地理密切相關。這與《河西走廊》的這個片名與主 旨是相契合的。偉大的佛教徒云曜和天梯石窟,第一個為中國翻譯佛經的鳩羅摩什和涼州,第一個從陸路而來的西方傳教士鄂本篤和嘉峪關,最后一個走河西走廊的 西方攝影家莫理循,以及隋煬帝和焉支山,西涼王闊端和肅南皇城灘草原,左宗棠和一路栽有左公柳的河西走廊,一直到新世紀的地質學家孫健初和我國的第一口老 君廟油井,秦士偉和露天鐵礦鏡頭山,湯中立和鎳都金昌,陳鑫和白家嘴子,胡友梅和蘭新鐵路的烏鞘嶺,還有不知名的敦煌偉大的畫工,犧牲在樺土溝的那11位 新中國的地質隊員……每一個人物的敘述,有遠有近,有深有淺,有工筆有速寫,卻都與河西走廊的地理相關,便讓河西走廊那些知名的和無名的地點,一下子富于 了生命和光彩。在如此眾多人物的簇擁和烘托下,河西走廊成為了這部電視片的一位絕對的主角。
這是不容易的,因為在很多片子中,特別是表述地理的片子,我們常常容易被繁雜的材料、冗長的敘述、美麗的風光所遮蔽,地理常常只是作為客觀的存 在的一座山一道河一條道路,而被我們人為的涂抹色彩。河西走廊,因鐫刻有這些眾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的足跡,才讓這條道路不同尋常,甚至與眾不同,也才有了 如此渾厚蒼茫甚至如此復雜豐蘊的生命。河西走廊之所以被稱為走廊,正是由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行者、發現者和建設者,才能穿越時光,讓這條走廊成為歷史的輝煌 畫廊,讓這條走廊闡發著“戰爭與和平永恒的主題”,奏響著“探索和建構時斷時續的樂章”。正如魯迅先生說的,走的人多了,才成為了路;也可以說,走得歷史 久了,才成為了河西走廊。歷史和地理,人物與情感,在這里經緯交織,融為一體,河西走廊才不僅僅是一條道路,不僅僅是一道風景,而成為從蒼茫歷史走來的一 種生命,足以讓我們珍惜它,讓我們呵護它,讓我們發展它。
當然,這部電視紀錄片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雅尼的音樂作的不錯,特別是開端,滄桑而富有西域風情,和這部片子很貼,但重復的部分不少,還有重 復的是片子里的一些自然風光。用演員來演繹紀錄片,在前一年多的電視紀錄片《京劇》中就被人所詬病。不過,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或者是我更希望的,是能夠 有河西走廊的民間民俗的風土人情,兩千年民俗與風情的變與不變,該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會告訴人們,這個世界從兩千年前到兩千年后,都是一條河,是相互關 系的,是橫豎相通的,是發展共贏的,是和人相生共存的。如果再有發生在今天現在進行時態的人物與故事,會更加讓河西走廊生機勃發。如果不回避歷史,將夾邊 溝等地的故事鉤沉出來,則會更加重歷史的厚重感。當然,這需要再續一部10集的電視紀錄片,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