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一批反映抗擊侵略、謳歌愛國主義精神的影視、戲劇作品正在陸續上映和上演。
筆者有幸先睹天津評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評劇《紅高粱》,深感這是我國戲曲舞臺上多年來難得的好戲,是一曲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謳歌民族情懷的壯歌,是一部洋溢著中華戲曲魅力、反映中華兒女美好心靈的力作。
但凡看過評劇《紅高粱》的藝術家、評論家都稱贊其有品相。品相好,首先得本子好。編劇賈璐擷取了莫言原作的精華,以九兒為主角,為她設置了兩條故事情節線,一是個人生活的情感線,二是誓報家國情仇的“英雄情結線”。前一條線,她被混賬父親騙賣之“怨”、被迫嫁給麻風男人之“悲”、被十八刀所搶之“驚”、被曹夢九覬覦之“憤”、最后與十八刀之“愛”,劇本都刻畫得入情入理。如果說莫言小說中高粱地里的野合頗具粗獷之美,那么評劇中九兒與十八刀的結合,則更深刻、細膩、優美。品相好,還表現在編曲好,音樂旋律不但發揮了評劇的特色,且充滿感染力,也便于傳唱。
現在人們對舞臺的“大制作”頗有微詞,而《紅高粱》的舞美制作大得有氣魄、有意境、有震撼力,為劇情的發展營造和渲染了恰如其分的空間氛圍。當然,導演張曼君對舞臺的統領和調度功不可沒,不僅實現了編劇賈璐的匠心,又尊重和保留了評劇的特色。整出戲的節奏張弛有度,不少段落令人拍案叫絕,尤其是“顛轎”的片段十分出彩。在看電影《紅高粱》時,多少人為導演張藝謀這組“顛轎”的鏡頭叫好,舞劇的改編也看重此橋段。劇中,這段“顛轎”表演獨具匠心,首先用一塊大紅綢布將真正花轎取而代之,保持和發揮傳統戲曲表演藝術虛擬化手段,又加以現代的舞蹈技巧,充分展示了舞臺藝術的魅力。
粵劇大師紅線女曾經說過:“角色若沒有生命,單憑唱工與做工來獲得共鳴是不可能的。”莫言筆下的九兒,贏得千千萬萬讀者的喜愛,有力佐證了九兒這個形象的藝術生命。而曾昭娟扮演的九兒,生動演繹了她“怨”“悲”“驚”“憤”“愛”的情感歷程,更強烈地表現了她的大愛大恨以及敢于英勇獻身的壯烈情懷,讓九兒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曾昭娟是中國評劇新生代的領軍人,她天賦優越,又勤學苦練,通過30多年的舞臺實踐,繼承了評劇藝術的傳統技藝,又廣納博取、努力創新,形成了她自身的表演風格。從平民皇后馬秀英(《鳳陽情》)、當鋪老板冷月芳(《寄印傳奇》),到落難的大家閨秀趙錦棠(《趙錦棠》),她成功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可圈可點的藝術形象。
曾昭娟在她的藝術獨白中有這樣一段話:“花淑蘭老師告訴我,梅蘭芳1953年赴朝慰問演出歸來曾在錦州看過她的《茶瓶計》,先生評價:‘京劇有個紅娘,讓荀慧生演活了,唱活了。評劇又出來個小春紅,讓花淑蘭演活了,唱活了。評劇大有希望。’我想,我要演活誰?唱活誰?”看了《紅高粱》,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曾昭娟也演活了九兒,唱活了九兒。曾昭娟在《紅高粱》中的唱功,可用梨園老先生們的一句行話概括:“功夫貴在控制。”在《紅高粱》的前半部,她的不少唱段充分發揮了嗓音的特長,令觀眾過足了癮。可貴的是,在后半部,尤其是“九兒英勇投身火海”前那大段唱腔沉厚穩重,不炫技、不飆高音,一板一眼嚴守曲調特性,句句撥動著觀眾的心弦。
莫言小說中的九兒,用她寶貴的生命點燃了熊熊的烈火,上演了一出轟轟烈烈的悲劇、壯劇!曾昭娟以藝術生命的激情點燃了《紅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