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詩性歌者鄧麗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11日09:31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冠宇

      鄧麗君以其無可替代的才情深酌淺唱,不僅使她的歌走入街頭巷陌,也深深駐扎在人們的心里,成為一代人的心靈慰藉,也已成為一代又一代歌手的音樂 啟蒙。可以說,許多歌手的演唱雖然也能紅極一時,但終像夜空里一掠而過的流星,轉瞬即逝,惟有鄧麗君,用她的純清與自然,用她的氣質與完美,用她的詩情與 詩意,跨越世紀。

      有人評價,鄧麗君歌聲的特色是甜美,這本不錯,但這也許是最簡單、最外在、最缺乏想象力的評價,因為她演唱的并非是那種聽多就膩的所謂“甜歌”,她的曲風更多展現的還有清新、脫俗、俏麗、婉約、哀傷、落寞、凄美、撫慰、同情,以及種種人所不同卻人所共通的情感。

      鄧麗君演唱的大部分歌曲抒發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相比西方的愛情歌曲,雖然用美聲唱法來演繹確也優美動聽、浸人心脾,但畢竟由于語言的局限及發音的習慣,總不如鄧麗君的歌聲來得那般直接,那般動聽,那般直達心底。

      也有人剖析,鄧麗君在國內的走紅,得益于契合了大陸民眾在長期封閉文化環境中催生出的饑渴心態,慣已被“高、強、硬”的歌聲塞滿耳鼓的受眾突然 發現歌兒居然可以這樣娓娓道來,加之鄧麗君那源于語言的親切感,外形氣質的親近感,朋友般撫慰的親歷感,以及絕無矯情,更無做作的零距離演唱,必然如甘露 般滋潤久已干渴的心田,同時也的確會對聽者起到慰藉與療傷的作用。問題是,鄧麗君同時代的港臺歌手眾多,為什么別人就無法獲得她一樣誠摯的擁躉與長久的激 賞呢?

      為了避免“盲人摸象”,值此鄧麗君逝世20周年之際,通過梳理她的演唱特色,仔細分析她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歌后”的深層成因。

      詩性稟賦與婉約氣質

      受臺灣早期以外省人為主的“眷村”文化影響及源于自身的超人稟賦,兒時的鄧麗君就突顯出過人的語言能力與音樂天才。與許多當地明星不同,她不但 會說閩南語,而且“國語”發音準確正宗,演唱時的“吐字歸音”也十分規范完美。這一語言特長不但特別適合演唱“國語”歌曲,也使她詮釋民歌小調或帶有戲曲 韻味的作品時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在同時代港臺歌手中是一個不小的優勢。

      鄧麗君的母親最早發現了女兒的天賦,便因勢利導,經常用留聲機教女兒歌唱,后經李成清、常蔭椿、梁樂音,尤其是臺灣音樂界元老級人物翁清溪(湯 尼)、左宏元(古月)以及上世紀60年代后期最具影響力的臺灣新派流行音樂人林煌坤、劉家昌等的指點,終使鄧麗君成為獨領風騷的“孤寒天才”。

      鄧麗君作為臺灣“外省的第二代”,雜居的困頓生活從小養成了她樸實的性情與謙和的氣質,即便后來成名,做人處世仍謹慎低調,行止有據,與童年時 代就很懂事的印象保持高度一致。平民生活的底色使她很接“地氣”,頗有人緣,而其純真、仁惠的氣質則使她頗有臺緣,并逐漸形成典雅、婉約的氣質。

      尤其是,經她演唱的歌曲,字里行間總能透露出一種濃濃的詩情、詩性與詩意。正是這些既在“詩內”又在“詩外”的超然稟賦與內在氣質,使她具有了成為一代歌后的先決條件。

      藝術定位與民族風范

      人們對鄧麗君的高度認可既來源于她頗具詩意的演唱與個人魅力,也離不開她的風格定位與藝術包裝。

      鄧麗君早期發展階段,選擇的歌曲基本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或民歌,如《采紅菱》《鳳陽花鼓》《小放牛》《天黑黑》等,演唱也基本模仿地方小 調的發音方法,即用全力將尾音拉高,以贏得現場聽眾的認可與掌聲。這種略帶童腔的唱法雖然顯得活潑俏皮,并使鄧麗君獲得島內“娃娃歌后”的稱號,但整體說 來,略顯單一。后來,左宏元專門為鄧麗君創作了《彩云飛》《海韻》《千言萬語》,翁清溪為她量身定做了《小城故事》《路邊的野花不要采》《原鄉人》等膾炙 人口的佳作。這些深切表達了對人生真善美與愛情追求與向往的歌曲,大都采用我國“五聲”中的“宮調式”,并適當加入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如竹笛、古箏、二 胡、揚琴、三弦等,旋律清新暢達,和聲清透淡雅,民族特色濃郁,被鄧麗君用甜美醇厚的音色和極具特色的聲線演繹后,顯得更加自然生動。

      仔細分析,鄧麗君的演唱用氣比較收斂,換氣痕跡較輕,但整體感覺卻收放自如,舉重若輕,富于表現力;雖然音域并不很寬,但豐富的實踐與極高的悟 性使她特別擅長真假聲混合的運用。這種柔和、潤澤,猶如“亞光漆”一般的音色,讓她的聲線具有一種天鵝絨般的高貴與朦朧氣息,非常適合詩情畫意的營造與復 雜心境的摹寫(據說,當年鄧麗君也曾仔細揣摩、模仿過我國上世紀30年代著名歌星周旋、白光等人的演唱方法),而這種自然、親切,又十分貼近口語的發聲, 尤其適合民歌小調類歌曲的表現。加之她經常配穿中國式旗袍進行舞臺表演,愈使這些歌曲成為最具民族特色、最受聽眾喜愛的經典通俗歌曲,直至形成鄧麗君婉 約、飄逸而又成熟細膩的演唱風格,并贏得臺灣“天才女歌手”的封號。

      正應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句話,濃郁的民族特色,充滿“中國風”與“中國范兒”的演唱與表演,既成為鄧麗君受大陸聽眾喜愛的深層原因,也成為她走紅世界的深厚底蘊。

      兼收并蓄與巧妙融合

      出道之初,鄧麗君雖然以嬌柔、可人的形象備受臺灣聽眾歡迎,但她從不固步自封,而是悉心精進。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鄧麗君將香港作為打開“海外”知名度的根據地,首次在后來風靡港九的電影《歌迷小姐》中出演女主角,在當選香港十 大最受歡迎歌星并獲頒“十大歌星金駱駝獎”的同時,其演唱足跡遍布東南亞各國,而由她演繹的《淡淡幽情》——唐詩宋詞演唱專輯,被專家與媒體評價為“對傳 播中華文化作出了很大貢獻。”

      作為一位成熟的專業歌手,鄧麗君除了重視演唱水平的提升,率先運用“氣聲唱法”,完成演唱中對“精氣神”的把握,也十分重視橫向與多方面藝術功 力的拓展,譬如:從小學過芭蕾舞的她注意運用中國戲曲的身韻及古典舞、拉丁舞、現代舞的動作、以增強舞臺的表現力,同時,她還學習鋼琴與吹奏樂器橫簧,直 至達到嫻熟伴奏與登臺演奏的水準。

      對于鄧麗君來說,上世紀70年代中期轉戰日本的經歷,既蹴就了她奮力拼爭終鑄輝煌的巔峰記憶,也成為她躋升國際明星的重要奠基。在1974年至 1978年這4年多時間里,鄧麗君在當時已是全球第二大音樂市場的日本開始學習新的演唱方法,鄧麗君的制作團隊——日本著名唱片公司寶麗多也盡心籌劃—— 在保持中國民族風格的基礎上,編曲中加入了電子琴、加弱音器小號、薩可斯、手風琴、電吉他等電聲樂隊的效果,同時,在演唱中配以港臺民族樂隊與日本電聲樂 隊組成的人聲伴唱和專職舞蹈演員伴舞,使歌曲表達更具時尚感與國際范兒,更能滿足不同層面與現場氣氛的需求。終于,鄧麗君以一曲《空港》讓日本民眾領略到 華人歌手充滿魅力的全新演唱(其專輯總銷售量高達70萬張),并多次斬獲“金唱片”、“白金唱片獎”。而80年代繼《償還》與《愛人》之后,僅《時光自身 畔流逝》唱片銷售更是突破200萬張。

      在這段時間里,鄧麗君一方面把中國民謠式的演唱亮相于日本及東南亞舞臺,一方面將日式及東南亞各國的曲風引入臺灣及香港國語歌壇。而在美國生活 期間,她又對美國“鄉村音樂”產生了極大興趣。經悉心觀察,即以“拿來主義”的態度進行學習、消化。這期間,她借鑒美國鄉村音樂中深情綿綿的演唱方式,也 吸取了美國貓王、邁克·杰克遜等充滿張力的演唱風格,并對演唱中配以的現代勁舞專門研習。這一系列兼收并蓄、巧妙融合的變化在1983年回臺進行的《十億 個掌聲》演唱會中展露無疑。1980年,鄧麗君在奧斯卡頒獎會場——美國洛杉磯音樂中心及紐約林肯音樂中心先后舉辦演唱會,開始美加地區的巡演并大受歡 迎。聰穎的悟性、豐富的閱歷,再加上勤奮的學習,使鄧麗君能較好地掌握多種別國語言和中國地方方言:如日語、英語、馬來語、法語等外語;粵語、閩南語、山 東話、上海話等地方方言,這為她廣泛擁有各語種、各地域、各層次的聽眾群奠定了有利基礎,同時也拓展了她的國際視野,而嫻熟頻繁的多語種演唱,不但使她深 受國人、旅居華僑,以及各國觀眾的喜愛,也為她贏得了更廣泛的音樂受眾。鄧麗君這種以中華傳統風韻為主題的多番展示,既突出了本人的藝術個性,也為溝通多 元文化作出了杰出貢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