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出關》是一部既體現誠意又展示智慧的優質抗戰劇,正像它的劇名——《出關》,它憑借創新從眾多抗戰劇中成功突圍“出關”。
近年來抗戰劇一直是熱門題材。從題材上看,表現八路軍抗日、國民黨主戰場抗日、國共合作抗日、草根民眾抗日方方面面題材都寫了不少。其中有的因 尊重和恢復歷史原貌取勝,有的以個性鮮明人物形象取勝,如人們樂于稱道的《亮劍》中的李云龍、《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的順溜等等。每一部成功的作品后面都立 了一塊“此路不通”的牌子,就是說它成功了,你不可以再仿制跟風。所以從當下抗戰電視劇中突圍出來的難度是相當大的。但《出關》成功突圍出來卻又一次啟發 人們:只要有情懷、謀創新,總能尋出一條突圍之路。
《出關》對當下電視劇創作有這樣幾點啟示:
創作團隊需優化組合、強強聯合 《出關》的出品人孫泱是一位有作家情懷的電視人,選本子、選主創有過人眼光,又是成功的大型劇作團隊的組織者;藝術總監李洋被業內稱為“金牌策劃”是實至 名歸的。筆者認為,他最大的長處還是應了劉勰的那句話:“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他始終把創作目光放在酌奇、玩華而不是守舊上,但他“不墜其 實”,“不失其真”又說明他把握作品有很好的分寸感。作品的底色和人物的底線都能把握得住,從而避免了跟風、神劇和雷劇。《出關》的兩位導演也是優秀的戰 爭題材片導演,有許多成功的作品放在那里。文學原著也是出自功底扎實的軍旅老作家李鏡之手,奠定了好看的故事和扎實的人物基礎。這個組合是劇作能夠從當下 眾多同質化劇中突圍出來的一個關鍵,也是許多優秀電視劇取得成功的共同經驗。
主創要有情懷 情懷是優質電視劇的底色,是保證劇作不流于低俗、戲說、跟風的基礎。《出關》選擇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即將結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即將開始的歷史節點。 這部劇到第7集就已經國共合作了,這個節點有什么意義呢?意義在于它可以寄寓對大革命的肯定和對紅軍的禮贊,同時也表達出在即將到來的國難面前,國共合 作、結束“兄弟鬩于墻”的情懷。但是合作抗日的道路并不平坦,該劇一開始紅軍就是以戰俘的身份出現的。但這批紅軍的身份雖然是戰俘,他們身上的英雄主義、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崇高的信仰卻沒有變。在戰俘營里,他們始終維護著那面中國工農紅軍的紅旗,為此寧可付出犧牲的代價。他們拒絕脫下紅軍的衣服換上國民 黨的軍服,他們始終斗智斗勇組織越獄尋找隊伍。紅軍的這些品格和我們今天倡導的主流價值觀是一致的,因此這部劇也關照了當下。這種正面價值觀也體現在國民 黨雜牌軍中丁成義團長身上。該劇開始,雜牌軍司令問他手下的軍官,是先有家還是先有國?不少回答是先有家,獨有丁團長的回答是先有國。這個回答表示這個丁 團長原本就有家國情懷。他雖然身處反共雜牌軍中,司令對他有恩,但他畢竟是東北人。東北淪喪,他報國無門。直到最后,他從紅軍身上看到了一種精神和堅持, 最終堅持抗日直到犧牲在戰場上。這條紅線設計得很好,體現了主創的情懷,也成為《出關》的靈魂和底色。情懷是體現誠意的。有些劇就是缺少情懷,把抗戰劇兒 戲化,甚至滑向神劇和雷劇。除了誠意,這部劇的情懷還體現在詩意上。《出關》這個劇名很自然讓人想到2000多年前老子出關,留下了傳世的《道德經》。這 是有文化內涵的。魯迅在去世前半年寫的雜文 《“出關”的“關”》也對老子出關,“孔(子)勝老(子)敗”作出新解。2000多年以后,國共兩支隊伍再出關是為了尋找救國之道。《出關》從故事層面上 看是隊伍出關,從人物描寫上是心靈出關,從電視劇創作上還有一層出關的含義。三重意義上的“出關”也是一種難得的情懷。
創新 《出關》是一次創新類型劇的創作。抗戰題材的類型劇很多,有些類型劇已經缺乏活力變成了套子和鐐銬。《出關》中兩支隊伍,以劉一手為首的紅軍以俘虜的身 份,謀劃越獄、找隊伍、抗日,最終想拉丁團長這支隊伍加入紅軍。這樣的目標顯然不被雜牌軍司令認可。于是,他們之間斗智斗勇,互相在對方隊伍中安插奸細, 這部劇就含有了諜戰、懸疑的成分,因此劇情更加跌宕起伏。對于“創新”,白壁德認為:最優秀的批評家就是制定批評標準的人。換一句話說,創新者也應是制定 新的標準的人。創新,不論內容還是形式,絕不是新招、花招,甚至是絕招的同義語,創新要借助原有的思想建立新的標準。《出關》從它的價值觀來說,不論是紅 軍品質,還是“擰成一股繩”的愛國抗戰精神都是主流價值觀。在講故事中,它將懸疑、諜戰等很好地融合于打鬼子的戲中,不是人們慣見的敘事方式,使觀眾獲得 了嶄新的觀賞感受、觀賞經驗,也和市場接軌。這些,也許正是《出關》取得好的口碑和好的收視率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