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王天德《后山圖》系列“回”望傳統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06日11:03 來源:中國藝術報
    王天德作品 王天德作品

      4月27日至5月6日,王天德展覽“回”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展出,此次展覽由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擔任策展人,共展出作品30余件。

      作為當代水墨的實踐者,王天德具有扎實的傳統文人畫學養,從早年的《水墨菜單》《中國服裝》 《中國扇》開始,他便一直堅守水墨語言與山水母題,不斷進行實驗。近年來,他逐步用火灼取代毛筆,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視覺語言,其作品也不斷被海內外重要美術館展出及收藏。以2014年今日美術館的“開門”個展為契機,王天德流連于古字畫,并深受啟發,創作了一系列古今并陳的作品,延續至蘇州博物館的“后山”個展。

      藝術史學家沈揆一評價說,在王天德的山水作品中,藝術家并非像許多元明的文人畫家那樣刻意追求一種得以精神臥游的自然山水景致,他營造的是更大的虛擬場域,在這個場域中現代的人們可以通過對文字和繪畫的解構,來與自然和古人進行對話與交流,也同時在這一空間中反觀自己所處的境遇。他的作品通常由兩層畫面疊加而成:底層在宣紙上以傳統水墨的方式表現出山水畫和書法的筆墨痕跡,表層則以香灼燒皮紙,構成另一層山水與書法的圖像。兩者相疊,使整體畫面產生一種空間與深度的錯位,為現代的我們與古代的文人尋到了一個彼此關照和對話的空間。

      吳洪亮則對展覽的題目“回”進行了解讀,他說:“ ‘回’是一個動作,存在我們的歷史記憶中,無論治國或是文藝,每一次前進都在對過往的回望中完成。‘回’又是一種姿態,在這個崇尚進步的世界里,往后意味著拒絕、靜止與內省。‘回’還是一個符號,兩層方塊,城墻里的城墻便是故宮,昨日的紫禁城,今日的博物院。 ”在吳洪亮看來,王天德作品中的荒野之趣、淡薄之色與故宮博物院的豪華、絢爛恰恰形成了一種對比。在這種對比下,觀者也與王天德共同完成了一次對傳統的回望。

      (張  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