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排頭兵,主旋律電視劇一直是文藝創作的重要領域。在市場大環境繁榮的客觀條件下,近年來涌現了許多佳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收視成績,可以說贏得了藝術和商業的雙豐收。但是,越是在大好形勢下我們越應當保持清醒,越應該看到,在表面浮華下隱藏的深刻危機。近期央視一套熱播的國安題材電視劇《于無聲處》就值得我們探討。
該劇甫一播出就贏得了贊賞,與其幾大創新是密不可分的。一是題材新。在抗戰劇、諜戰劇飽和的情況下,國安劇尚屬于一片藍海。雖然也類似諜戰,但這種發生在新時期的、與敵特之間的斗爭在很多地方還是有別于諜戰劇的,至少非常接地氣。發生在80年代的故事很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二是理念新。在人物塑造上破除了傳統高大全式的寫法,主人公馬東是個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一反傳統正面人物的嚴肅、不茍言笑。相反,馬東是個愣頭青,說話幽默風趣,愛開玩笑。這樣的個性角色很容易得到觀眾的喜愛。三是節奏快。情節設置上明顯增加了懸疑點,加快了敘事的節奏,在多線索敘事的處理上也比較用心,篇幅大都集中在主要事件的敘述上,感情戲占的比重較少。能夠做到環環相扣,激發出觀眾追劇的欲望。四是相對真實。實與虛的界限一直是國產影視劇難以把握的。本劇相對而言,能夠基本忠于“故事的真實” ,讓人感覺故事像是真實發生過。所以這部劇能夠取得成功的確是做了很多創新的功夫的。
然而,是否,我們就該滿足這個現狀,止步不前了呢?主旋律電視劇的步子能否邁得再大一些?
在現有的市場模式下,一部劇的創新往往帶有極大的商業風險,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但是誰也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所以,有一個人趟過河了,就有一群跟風的人出現。一部劇火了之后,就有大量山寨品橫空出世。這樣的模式導致很多人不愿意創新,去嘗試新的手法,整個電視劇行業常常固步自封,滿足于一點商業上的成功,很難去突破。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現在的商業成功不過是一朵溫室里開出的鮮艷花朵罷了。我們是在自己的主流播出平臺上,排他性地播出,才獲得了高收視率。是一種不完全的市場競爭。我們現在是電視劇的生產大國,但遠遠不是強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假如現在完全放開市場,讓引進劇同臺競爭,國產劇還能取得這樣的商業成功嗎?
既然主旋律電視劇要承擔重要的宣傳功能,那我們的宣傳效果達到了嗎?根據各種收視率調查,我們的主流電視觀眾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也即中老年觀眾為主。那么年輕觀眾去哪了呢?答案是,電影院。整個四月份中國電影票房呈現井噴式發展,達到40億,超過同期120%。中國電影的平均觀影年齡在19歲,也即青少年為主。那電影院里看的都是什么電影呢?——國外進口大片。好萊塢電影《速度與激情7》票房突破20億,刷新國內票房紀錄。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電視劇市場越來越疏離年輕觀眾,最需要接受主流價值觀的人群反而被國外的電影電視劇吸引去了。這是不得不正視的宣傳危機。
隨著文化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必須正面迎接來自進口影視產品的挑戰。“師夷長技以制夷” 。發達國家的電視劇強在哪里?我以為最主要就在美學風格上。我們以為國劇不寫抗戰、不寫諜戰就是一種創新,美劇都發展出虛構的“神盾局”這樣的特工機構了。青少年觀眾是最有好奇心的,他們拒絕傳統的、陳舊的說教,而新穎的東西卻能吸引他們。《于無聲處》里馬東這樣的人物很新鮮,很鮮活,有個性,語言也有特色,但這都是文學界早就過時的形象,改革開放以后,文學作品里就不再有高大全這樣的人物了,文學作品中創造了大量比馬東鮮活得多的人物。韓劇、美劇里的主角則有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也有各種各樣的人格魅力,每一種都對應著年輕觀眾的心理。所有年輕女性都有“灰姑娘”情結,都渴望遇見王子,這是永不過時的。能否創造出王子形象才真正考驗電視劇的創作者。最后就是“虛與實”的拿捏上,我們過于“寫實” 。影視劇的核心在于“造夢” 。在觀眾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實現價值傳播。而我們的電視劇習慣于直接“告訴”觀眾。造成一種普遍的抵觸心理。 《于無聲處》里的人物都是屬于“過去式”的。這些“過去的”人物非常真實,的確取材于當年的人和物,制作者也很用心,道具都做得很逼真,很多場景也都做過考據。然而,這樣的真實只能是吸引中老年觀眾。去年火遍亞洲的“都教授”很真實嗎?顯然不是。現實生活中沒有那樣的教授,但觀眾就是喜歡,市場就是認可。
市場競爭是殘酷的。溫室里的花朵,生命周期是短暫的。主旋律電視劇應該在美學上進一步突破,具備國際化的格局,尤其能以央視為播出平臺的“大劇”更應以全球化的視野來制作,不僅僅是考慮國內的高齡受眾。世界那么大,應該把步子邁得再大一點,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