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蘇文茂給相聲帶來一種文化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06日09:51 來源:中國文化報  李治邦
      

      蘇文茂的去世,給全國相聲界帶來一種沖擊,同時,更多的是帶來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相聲怎么發展,文哏的表演風格如何繼承,創作相聲的文化元素如何增補,趨同化的表演如何有所突破。

      天津的相聲名家眾多,我接觸的也不少,印象深刻的是蘇文茂。蘇文茂說的相聲總是不疾不徐、幽默睿智。而且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取材于民間,接地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他拜師小蘑菇(常寶堃),但他的表演風格卻不跟老師相同,繼承了老師的風趣和脆繃,又有自己的沉穩和智慧。現在看相聲,年輕的相聲演員風格大體相近,題材過于狹窄,表演的手法單調。其實還有一個根本的癥結,是我們回避或者不愿意提到的,那就是相聲演員表演的方式越發趨同,看一個演員的表現就能看出一群演員的風格。而在相聲界名望很高的蘇文茂先生,表演風格卻是獨樹一幟。蘇文茂得益于他的師父常寶堃,常寶堃就是一個不同凡響的相聲大師,可惜英年早逝。觀眾十分喜歡聽蘇文茂的相聲,就是他這種不溫不火的娓娓道來,就是那么用小火燉著,慢慢把味道全都浸透在濃濃香湯里邊。觀眾隨之也靜下心來,沉浸在他所設置的氛圍里,享受相聲那原有的魅力。

      比如傳統段子《論捧逗》,很多人說過,但蘇文茂和朱相臣的《論捧逗》最佳。為什么這么說,是因為他們能找出細節,加以發揮和夸張。蘇文茂找的點都很準,或者說都是老百姓經歷過的但別人很少提煉過的。再比如膾炙人口的《扔靴子》,另一只沒有扔出來,就是夸張在真實中產生、細節在高潮中誕生的經典。他的《批三國》就是在《三國演義》中找重合點,找夸張的切入點,然后在觀眾中找共鳴。《文章會》、《美名遠揚》、《廢品翻身記》、《高貴的女人》、《新局長到來之后》等享譽曲壇、成為當代相聲藝術的經典之作,都是從生活中尋找出來的,然后先是塑造人物,再從人物中尋找包袱點,而不是現在一味地找包袱,丟掉人物的本體。包袱是為人物服務的。當然,蘇文茂說的相聲文本不是他一手創作,卻是他精心再創作。即便是傳統的段子,到了他手里也會加工提煉,把自己擅長的那部分融合進去。最后,這些經典段子都染上了他的顏色,這種顏色就是他的表演風格。

      在相聲圈里有文哏和武哏一說,自然文哏就不好說,不能在臺上撒狗血,是語言的功夫。我和蘇先生有一次深談,他說他會的段子不多,說著用手比劃了一下,也就是幾十段差不多。但每段他都得揣摩研究,包袱在哪響,人物刻畫怎么能更合理,或者更出乎觀眾預料。就相聲本性而言是以諷刺為特長,但由于我們創作意識和觀念的模糊,諷刺變得極其粗淺、直露。蘇文茂卻能在諷刺中折射一個時代的精神,他的諷刺不是卑瑣的低下的庸俗的,而是理直氣壯的那種,純粹是拿著不是當理說的典范。盡管蘇文茂與不少人合作過,但我覺得高峰期還是他與朱相臣兩個人相得益彰,可謂絕配。朱相臣的捧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不緊不慢,烘托了蘇文茂文哏的風格和特點。后期與馬志存的合作,也是一個很好的搭檔關系,可惜馬志存英年早逝,又使得蘇文茂的表演受到了限制。

      蘇文茂的輩分不很高,但在相聲界影響很大。他應該說是“文字輩”的掌門人,行里行外也沒有因為他相對輩分小就受到影響。這得益于他精湛的表演和人品精神。蘇文茂收了一些徒弟,比如趙偉洲、劉俊杰、武福星、宋德全等等,都是很有影響的相聲演員。蘇文茂對自己徒弟要求嚴格,但也是鼓勵他們不要模仿自己,而是形成他們自己的風格。他倡導徒弟們不要一時口快,要注重自己的藝術修養。確實如此,接觸過蘇文茂先生的人都會覺得,他不是個相聲演員,而是個學者。

      相聲里包含的內容很大,提供的多元化信息量也必須要很充足。一些新思維、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會導向都包含在他的相聲里面。蘇文茂做到了,比如他的《撫瑤琴》,比如他的《扔靴子》,都是用一個小故事,看起來一個傳統的載體在房子外面,但房子里面的內裝修都是很現代的。所以大家在聽他的相聲時發現,笑聲后,他里面傳遞的各種信息和傳遞的信息量相當強,而且手法相當的現代化,相聲的故事里充滿了一種哲學思辨和人生的況味。同樣,以文哏為主的大家蘇文茂也給相聲帶來一種文化,一種清新之風,一種雅致而又充滿傳統相聲風味的表演。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