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戲曲頻道欄目《空中劇院》近日舉辦的“2015天津行”期間,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演出了傳統的關公戲《白馬坡》 ,由于該劇多年鮮見于舞臺,引起了觀眾的濃厚興趣,劇場氣氛熱烈,取得了把“冷戲”唱熱的好效果。
《白馬坡》又名《斬顏良》 ,內容出自小說《三國演義》第25回。記得1981年元旦剛過,李萬春、趙松樵兩位藝術家曾經在天津新興影劇院合演此劇,還帶有顏良出征之前,劉備設宴踐行,請他給關羽捎信的情節。那是一次難得的強強聯手,李萬春飾演關羽,同樣擅演關公戲的趙松樵,又因以演顏良聞名,有“活顏良”的美稱,故而出演顏良,從臉譜、扮相、服飾到手中特制的大刀以及演法均獨具匠心,與眾不同,而且雖然已經是八十高齡,在臺上演來依然虎虎生威。
這次青年京劇團的演出,因為時間關系,只演了兩軍會戰的場次,也是全劇的高潮部分。飾演關羽、顏良的董玉杰、韓云江,都是很有實力的演員,基本功扎實,且得到名家的傳授。董玉杰工武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嶄露頭角,主演了許多傳統名劇,后拜武生名家王金璐為師,藝術上得到了新的提升。他的關羽急步出場,趟馬中與馬童相互配合的身段、工架,都很注重形與神的結合,快與慢、剛與柔、動與靜的處理,體現出人物凝重、沉穩中蘊含的威勇。以關公戲享名的京劇前輩李洪春先生說過,身段好看不好看,主要看腰功,腰掌握得好,立腰、長腰、撐腰、扭腰和左右彎腰等系列動作運用自如,造型中的威自然就出來了。韓云江的顏良沿襲了趙松樵的路數,開打和唱、念突出人物的兇悍、驕橫、不可一世,為襯托關羽的威勇做了很好的鋪墊,如果手中再有一把趙老那樣尺寸大、分量重、形狀虎勢的“顏良刀” ,將會更具強烈的傳奇色彩。
《白馬坡》的演出,使我聯想到了歷史悠久、獨具風韻、劇目豐富而近年來不多見于舞臺的關公戲。京劇的關公戲,業內又稱關戲、“老爺戲” ,戲曲中的關羽形象,可追溯到元代關漢卿筆下的雜劇《關大王單刀會》 。京劇的關公戲主要是繼承昆曲和徽劇而發展起來的,“四大徽班”進京,米喜子、程長庚等帶到了北京,此后第二代京劇演員譚鑫培、汪桂芬、劉鴻昇等均演關公戲。當時的劇目不多,卻就有《白馬坡》了,還有人們較為熟知的《戰長沙》《華容道》等幾出。
關公戲的興盛和演法特色的形成,與從宋代起,元、明、清歷朝對關羽的高度推崇,不斷加贈和升級封號有關,也有元末小說《三國演義》濃墨重彩的描繪和廣為流傳的作用,使其成為忠義和勇武的化身,直至從一位武將被神化為“關圣帝君” ,供奉香火。清代,京城的關廟達二百余座,居各路神廟之冠。早期演關羽,正是深受廟中神像的影響,保持威嚴肅穆的形象。后經藝術家的創造、發揮,更為注重氣度、工架,于凝重、凜然中彰顯神勇,保留著擬神的風姿和氣韻,為此別具一種內斂的力度和雕塑美,構成了關公戲獨特的一大看點。
關公戲的成熟和發展,米喜子的學生、李洪春的老師王鴻壽(藝名“三麻子” )功不可沒,今天舞臺上關羽的臉譜、服飾、唱腔、身段、造型乃至手中的青龍偃月刀,都包含著他的創造成果。他融老生、武生、架子花臉、武花臉的表現手段于一體,豐富了關公戲的表演藝術,并在戲中增設了馬童,通過馬童的翻撲,為關羽的出場營造熾烈的氣氛,在趟馬中和關羽的動作相互呼應,以一幅幅錯落有致、壯美多姿的造型,映襯了關羽的特殊形象,增強了戲劇的觀賞性。
繼王鴻壽之后,擅演關公戲的名家輩出,劇目也日益豐富,依據《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編撰,據不完全統計,從《關公出世》 ( 《斬熊虎》 )到最后《走麥城》也有40余出,關公戲已經成為一種獨具一格、群星爭輝的劇目類型。
近年來,隨著老一輩名家的相繼凋零,各地京劇舞臺的關公戲演得少了,偶有露演也多是在《長坂坡》后帶《漢津口》 ,或《華容道》一折,劇目寥寥。關公戲文武并重,確實對演員的要求很高,需要唱、念、做、打的全面功夫,還要具備相應的氣質和修養,有些傳統劇目在文本和表演上還有待進一步的整理、加工,但有條件也有志于此的當代名家和后起之秀,通過向老藝術家請教和自身的努力,應是能夠把京劇寶庫中這一獨具審美品格和藝術魅力的珍貴遺產,搶救、傳承下來并有所進取的。